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词汇作为语言中最基本、最敏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必然负载着特定语言的文化,且文化的特色能够在词汇中得到反映,此类文化负载词往往带有内隐的、特定的文化信息,沉积着不同民族特定的民族心理、社会状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英汉语也不例外。人类与植物相依共存,在语言中存在大量反映植物名称的词汇,以及以植物为喻体的比喻性短语。由于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人们会对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个词汇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是内在的、高度抽象的认知结构的外在体现,是认知发展的产物。因此词汇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文化信息的积累,也是人类认知过程的结果和沉积,反映人类对周围事物的体验和对世界感知的认知方面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首先对英汉植物词做一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两种语言中植物词的属性映射到人类所获得的概念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内涵意义的构建过程。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阐述了选题的原因和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负载词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定义;第三章为综述部分,分别对隐喻及概念隐喻的语言功能、词汇意义和文化词的研究做了简要回顾,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词汇文化意义的研究还局限于客观描写和对语言体系内部和外部成因的分析,植物词汇也不例外。因此在认知框架下研究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是必要的;第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它为植物词汇文化意义的构建提供了认知渠道:人们通过联想,依据文化背景下的事物间的相似性,将植物的属性(源域)映射到人类(目标域)所获得的概念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内涵意义的构建;第五章分析了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构建框架;首先采用王德春提出的不同语言对应词之间的五种模式对英汉植物词汇的差异做了简要对比分析,其次阐述了英汉植物词文化意义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构建的框架:植物词汇文化意义的产生是文化因素和认知模式双重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