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词汇文化意义构建过程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词汇作为语言中最基本、最敏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必然负载着特定语言的文化,且文化的特色能够在词汇中得到反映,此类文化负载词往往带有内隐的、特定的文化信息,沉积着不同民族特定的民族心理、社会状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英汉语也不例外。人类与植物相依共存,在语言中存在大量反映植物名称的词汇,以及以植物为喻体的比喻性短语。由于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人们会对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个词汇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是内在的、高度抽象的认知结构的外在体现,是认知发展的产物。因此词汇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文化信息的积累,也是人类认知过程的结果和沉积,反映人类对周围事物的体验和对世界感知的认知方面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首先对英汉植物词做一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两种语言中植物词的属性映射到人类所获得的概念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内涵意义的构建过程。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阐述了选题的原因和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负载词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定义;第三章为综述部分,分别对隐喻及概念隐喻的语言功能、词汇意义和文化词的研究做了简要回顾,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词汇文化意义的研究还局限于客观描写和对语言体系内部和外部成因的分析,植物词汇也不例外。因此在认知框架下研究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是必要的;第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它为植物词汇文化意义的构建提供了认知渠道:人们通过联想,依据文化背景下的事物间的相似性,将植物的属性(源域)映射到人类(目标域)所获得的概念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内涵意义的构建;第五章分析了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构建框架;首先采用王德春提出的不同语言对应词之间的五种模式对英汉植物词汇的差异做了简要对比分析,其次阐述了英汉植物词文化意义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构建的框架:植物词汇文化意义的产生是文化因素和认知模式双重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移动机器人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日益广泛应用,很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掀起了移动机器人研究的热潮,而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移动机器人技术则成为研
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从
进入到21世纪,由于机电企业出口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量的60%以上,机电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能力和对外
初中数学作业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建议,特别强调了分层次作业批改法对于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意义,以期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