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疼痛指数用于术中疼痛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复合疼痛指数与视觉模拟评分法的相关性,获知其在临床麻醉中是否具备能实时监测麻醉中疼痛的能力。  【方法】  随机抽取在腰麻或硬外或腰硬联合麻醉下的16-70岁,ASA分级1-2级的择期行下肢,泌尿外或下腹部手术的病人30例。在实施麻醉穿刺作局麻时,标记为T1,连续记录下10s内的复合指数值。手术切皮记为T2,缝皮前告知患者手术即将结束,1分钟后记为T3,手术宣告结束时记为T4。复合指数,肌电指数均取其10s内的均数值,而生命体征取监护仪上的当前值,VAS则在患者摆放手术体位后询问当前值,30秒后和1分钟后再次询问回忆值,然后取三次结果的均值。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复合疼痛指数与 VAS具有较好相关且对比其他关于 SPI文献所述,针对血压和心率波动的抗干扰能力有明显增强。其中复合疼痛指数与 T1时刻的 VAS呈显著的正向线性相关性(p<0.01)。T2时刻的复合疼痛指数与 T2时刻的 VAS呈显著的正向相关性(p<0.01)。各个时刻的复合疼痛指数与各自对应时刻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5)。  【结论】  复合疼痛指数与 VAS指数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不受术中心率、血压波动影响,能很好的反映清醒状态下的患者对疼痛刺激的感受,对清醒患者术中、术后疼痛评分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其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的疼痛评估中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1.了解本地区(粤西)马拉色菌毛囊炎(MF)和花斑糠疹(PV)患者马拉色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2.检测马拉色菌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及胞外酶活性。  方法:  1.收集MF190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