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产量、缓解产量与品质矛盾、增强抗(耐)逆性的有效途径,而高效授粉系统的发掘与利用则是杂交种子生产的关键一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因其具有不育性彻底且稳定、恢复源广等优点,在国内已经成为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得不到100%的不育系,在杂交制种时需人工拔除不育系株行中50%的可育株,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陈凤祥等(1993)提出了隐性核不育的隐性上位互作模式,为隐性核不育的“三系”配套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核不育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生产上应用的隐性核不育有双隐性核不育(S45A和117A等)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9012A等)。双隐性核不育的育性受两对重叠隐性基因(ms1和ms2)控制,在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不育,只要有一个位点具有显性基因时即可恢复育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育性受两对重叠隐性不育基因(ms3和ms4)和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rf)互作控制,隐性上位基因纯合时对隐性不育基因起抑制作用,即三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时表现可育,与纯合不育系杂交能够产生全不育的群体,可用作保持系,从而解决了核不育制种中拔除50%可育株的难题。陈凤祥等(1998)还证明9012A中两对重叠隐性基因与S45A和117A中的两对重叠隐性基因非等位,且隐性上位基因与不同的重叠隐性不育基因之间的互作可能是非专一性的。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不育机理,使隐性核不育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有必要对其核不育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双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17AB、S45AB和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两型系9012AB为材料,采用AFLP技术寻找各个不育系中与可育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目标基因区域的连锁图谱,并利用芸苔属作物与拟南芥的同源性和共线性开展目的基因的图位克隆工作,取得的实验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 1.将双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17AB中的可育株(117B)与S45AB中的可育株(S45B)进行人工杂交,在F1代套袋自交,收获10个F1的自交后代,在F2代对这些株系进行育性调查,其结果显示:有2个株系出现15:1的育性分离,8个株系出现3:1的育性分离,表明在这两个近等基因系中,117B和S45B的可育基因是不等位的。 2.在甘蓝型油菜双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17AB中构建了含152个单株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应用BSA法构建了可育基因池和不育基因池,在两个基因池之间一共筛选了512对AFLP引物,找到了6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有3个标记(K1、K4和K5)位于可育基因位点的同一侧,与可育基因位点的遗传图距分别为4.0 cM、8.0 cM和8.0 cM,一个标记(Y1)位于可育基因位点的另一侧,与可育基因位点的遗传图距为8.0 cM,其它两个标记(K2和K3)在所用的群体中与目标基因共分离。对标记K1、K2、K3和Y1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