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析我国传统戏曲传播途径的思考过程中,我陷入了一种痛苦的纠结中。这种痛苦源于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在现实环境下的冲突。媒介文化的发展导致了以传统社会语境为传播环境的传统戏曲举步维艰,或者暂时的不知所措。在对待包含丰富传统文化背景并一度传播、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时,我们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奢望传统戏曲如大众文化一样广泛流行和受大众喜爱,一方面又难以割舍戏曲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内涵和优美艺术表现形式。与其说这表现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者的担心,不如说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到媒介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适和焦虑。传统戏曲的传播路径研究正是始于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不适与没落,始于其受众的流失和减少。这倒不是说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给人们提供了相比传统中国文化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和精神文明,而是大众传媒时代传媒给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同时创造了有媒介特色的快餐形式和商业文化,并且通过大众传播模式广泛地传播。虽然受众也在选择性接收,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冗余信息在人们并不情愿接收的情况下强迫性地进入我们的大脑。比如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广告信息,电视的议程设置也限制了受众接收信息的种类,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这些都体现了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传播和信息传播有着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转型期在文化形态上从一元到多元的过程中,在对待和处理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尚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传统戏曲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无论是从其艺术形式上还是表现内容上,传统戏曲都无疑深深地打着传统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传统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也正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语境下逐步实现的。所以,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路径研究,涉及到其形成、发展并继承的传统社会语境与转型期社会文化传播生态的冲突和磨合过程,以及在大众传媒时代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和平衡。本文在分析社会语境转换特征、解构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路径特征的基础上,试着平衡传统戏曲生存的社会语境、艺术特征和现代传媒生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