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是由姜树民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学术思想探究以及临床疗效分析两部分构成,以图概括姜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论文一姜树民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学术思想探究目的:探究姜树民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用药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门诊病历研究以及姜树民教授口授相结合的形式,收集在姜树民门诊就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通过跟师记录姜树民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所述的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临床征诊疗的体会,并查阅姜树民教授曾发表的论文等,对姜树民教授本病的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探究。结论:1.姜树民教授认为IBS-D的发病多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素体不足等因素相关,其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湿盛。2.治疗上姜树民教授提出固护脾胃、疏肝解郁、祛湿化浊的治疗思想,临证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并配合情志调摄、饮食控制等,疗效显著。3.在临床辨治中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肾阳虚型、脾胃湿热型、寒热错杂型等5型进行辨证论治。4、在遣方用药多以平和之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随症加减,以平为本,以徐缓图之。论文二临床研究目的:本试验以110例肝郁脾虚型IBS-D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应用姜树民教授自拟方“疏肝健脾止泻颗粒”与应用西药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明确两者治疗IBS-D的疗效差异,观察疏肝健脾止泻颗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于姜树民教授门诊就诊的,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的,110例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的IBS-D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值表法,将入组患者分成2组,分别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6例,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生活干预,嘱其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酒,改善饮食习惯等。治疗组予疏肝健脾止泻颗粒口服,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开水冲服。对照组患者口服西药匹维溴铵片(50mg/片),一片日三次,饭中吞服。治疗周期均为4周。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通过SPSS26.0的统计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治疗前各积分量表之间的差异,均具有可比性。2.两组IBS-SSS积分疗效对照:(1)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总有效率,治疗组92.9%,对照组74.1%,总有效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8,P<0.01),且治疗组效果更显著。(2)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停药4周后的IBS-SSS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P值均为0.000(P<0.01),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泄泻病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积分疗效对照:(1)组间比较:两组积分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2.9%、对照组66.7%,治疗组效果明显更好(P<0.01)。(2)组内比较:在治疗4周后、停药4周后,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值分别为0.000、0.000(P<0.01),两组的症状积分组内比较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对照:(1)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2)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治疗组(疏肝健脾止泻颗粒)与对照组(匹维溴铵片)均可以有效的缓解IBS-D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且在总有效率的提高、腹痛症状的改善、泄泻病常见症状的减轻和复发率的降低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