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郊区村落居民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外来务工务农人员流入、原住民青壮年流出、留驻村民的老龄化等。与此同时,村落生产生活方式也处于急剧变化状态,如交通机动性提高、闲暇时间增加与固定化等等。上述变化对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近年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改造等工程,通过对村落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为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本文以上海郊区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从村落公共空间概念及范围界定入手,分析公共空间主要元素、空间类型与特征,分析村民的公共活动特征与需求特点,对上海郊区村落公共空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营造兼具传统文化和当代人交往需求的上海郊区村落公共空间发展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从空间领域、公共活动和空间功能三个维度对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定义。村落公共空间是为满足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是由农民宅基地(私人空间)对村落空间“割据”以后“残余”的场所。从公私空间领域属性和活动特征对公共空间的边界和空间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划分。空间领域的界定主要通过物理边界和心理边界进行界定。物理边界主要通过围墙、绿篱等明确的物理边界进行公私空间划分;心理边界划分合理划分的前提,村民之间血缘或长期地缘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其次心理边界的划分的范围在村民心中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范。村民的公共交往活动和发生交往活动的空间具有弹性特征,使得公共活动或个体活动常常跨越公私空间的边界。公私空间在使用上经常出现弹性变化,即所谓侵占与让渡的现象。空间让渡是指村民将私人空间让渡出来作为公共交往活动场所;空间侵占指村民个体对公共空间的暂时或持久性的侵占。现代生活方式对村落空间影响明显,表现在构成公共空间基本元素上,传统空间元素或消失或逐步退化,而另一些现代空间元素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公共交往活动内容和社会交往距离,本文提出村落点状空间的长宽度≤7米、线状空间宽度≤4米、面状空间长宽度≥7米。从线状空间的拓扑形态分析入手,提炼出上海郊区村落公共空间的四类空间结构,即带状结构、枝状结构、网状结构和环状结构,并分析了造就上述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以线状空间结构为基础,整合点状和面状空间,提出上海郊区村落四种基本的空间序列模式,即串珠状空间序列、星状空间序列、宫格式空间序列、环状空间序列模式。基于问卷调查,论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动特征以及村民对公共空间使用评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村民对公共空间有较大的需求,公共交往活动以小群体活动为主,场所的选择上则以街巷空间为主。通过SPSS软件对不同性别、年龄、户籍的差异对公共空间活动选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现出较显著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加权评价法,重要性和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街巷空间、老年活动室的满意度均高于满意度的均值2.45;五种空间类型中只有公共小游园的重要度低于重要度均值2.50;街巷空间和老年活动室,其满意度和重要度均较高;公共小游园被认为既不满意也不重要的公共空间;村民对当前健身运动场地和滨水岸边空间不满意,并认为它们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