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博尔赫斯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通过梳理博尔赫斯的生平、作品和知识背景,提出了时间问题在博尔赫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具体分析博尔赫斯在三种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中所表现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形态说明博尔赫斯在时间问题上的思考及由此展示的文学家的随意性、多变性、审美性。通过梳理分析人类认知历史上对于时间问题的种种理解来阐述博尔赫斯时间观的渊源,并藉此探讨他的时间观,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的作品指向科学和哲学上的本源问题,所给出的时间形态也和哲学、宗教和科学中的时间观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些相似性只是博尔赫斯用来满足其文学需要的,因此我认为博尔赫斯热衷的只是一种修辞、形式和美学表现。论文的目的不在于在时间问题的思考上给出更深刻、更先进的答案,而是藉时间以探讨博尔赫斯实现文学性的方式。在时间问题上,博尔赫斯的思考不可谓不多,这也是博尔赫斯作品中借用最多的形而上学手段,但是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问题的系统思考上,博尔赫斯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于其理论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而在于他把这个在文学语境中相对陌生的主题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本文正是要通过时间这个最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入手,将博尔赫斯隐藏在逻辑、分析和哲理背后的文学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矛盾性甚至荒诞性剥离出来。而这些在哲学和科学等力求准确的知识体系中不能接受的弱点,恰恰是文学所需的重要特质。换句话说,这是藉时间问题的抽象性以获得文学直观性,即通过详实、完备和周到的论证形式来实现文学的阙如、模糊和混乱才是博尔赫斯最动人的特质。由于博尔赫斯本人的知识非常庞杂,为了更清晰地梳理他在时间问题上的思考脉络,总结他作品的各种时间形态及其渊源,本文还涉及了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多学科体系中对于时间的研究成果。这些梳理都服从并服务于论文最终要证明的博尔赫斯的文学性。
其他文献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学生作为最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特殊群体,已经成为微博用户中活跃的主力军,越来越多地从微博这一信息平台获取知识
作为“四僧”之首,渐江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无疑是最富个性并很受推崇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画风不仅与当时被称为正统的“四王”的画风迥然不同,就是与“四僧”之中其他三家的
关于父母法定继承顺序的规定,我国《继承法》采取的是将其与配偶、子女均设置于第一顺位的立法模式。然而,世界普遍立法趋势是将父母设置于第二顺位。父母作为第二顺序法定继
历来对《边城》的关注多侧重于人物描绘和湘西风土人情描绘上,而忽略《边城》的叙述结构,本文以小说《边城》与电影《边城》作比较,突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异的叙事结构。
介绍了京沪高速“3.29”液氯意外泄漏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中正确确立气、土、水、植物等环境介质作为监测对象,科学确定氯、氯化氢为监测因子,并因事制宜科学地选择监测方法,
中医舌像诊断是一种巨复杂系统,传统数学方法不能对系统进行精确、有效的描述,而模糊逻辑为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处理真实世界中自然语言与人类思维模糊性的方法。文章以慢性乙型
酌定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法律性质而言,其是一种程序性处分。酌定不起诉制度是对公诉权的放弃,实质是赋予检察官在审查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它的适用影响
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夏目漱石的早期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朦胧的自我意识,同时又囿于当时的主流话语和家族制度的影响,以"贤妻良母"为标准约束自己。
本文通过对话语权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追根溯源,深入剖析国际话语权形成过程,系统地阐述在现代语境下当今世界话语权交锋与竞争的根源与必然性。并将这样的理论阐述结合当下
<正>一、引言媒介可信度是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1]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网络新闻媒体可信度也成为了众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在《中国网络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