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既往的研究认为视网膜像的离焦可能刺激眼球轴延长产生近视。Diether和Schaeffel提出对视网膜长期离焦的适应可能给正视化过程提供了错误的视觉信息,导致眼轴延长产生近视。Wallman提出眼球生长的调节是视觉依赖的,离焦的视网膜像可能刺激眼球轴延长产生近视。以前的研究对于屈光不正者的离焦阈值的检查主要是基于主观的检查方法,2005年李序等用Pattern-VEP检查方法评价成年人不同类型近视H艮的离焦阈值,2007年范丽英等用Pattern-VEP检查方法评价成年人近视眼LASIK手术前后的模糊辨别敏感性,发现近视眼LASIK于术后的模糊辨别敏感性较手术前提高。目前,人们对青少年近视的模糊辨别敏感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Pattern-VEP检查方法评价青少年近视的模糊辨别敏感性,比较戴框架眼镜矫正前、后的模糊辨别敏感性,比较青少年近视与成年人近视的模糊辨别敏感性。
方法:
本研究采用RETIport323.5.6德国罗兰的Pattern-VEP电生理系统,用黑白翻转棋盘格作为刺激图形(12分视角,对比度97%,翻转频率1HZ),使用Ag-AgCl盘状电极,参照脑电图10-20系统安放电极,正电极安放于OZ处,参考电极安放于FZ处,统一选择接地电极放于右侧耳垂上。所接受的信号经过放大器的处理转为数字信号进入计算机分析系统。Pattern-VEP反应的是视网膜(主要是黄斑处)到视觉初级和高级中枢通道的整合功能。
选择73例受试者,年龄在11~16岁之间,男性39例,女性34例。均选优势眼为测试眼,右眼47只,左眼26只,均为首次发现近视,并且从未戴矫正眼镜,近视度数等效球镜在-1.00D~-3.00D之间,等效球镜值为(-1.77±0.58)D,散光均≤-0.50D;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所有受试者先进行自然瞳孔下客观及主觉验光,美多丽眼药水散瞳半小时后再次主觉验光,精确测试距离1m,安置电极,戴自制的5mm直径的人工瞳孔,在佩戴规范主觉验光后的最佳矫正度数摹础上依次附加+1.00D、+1.25D、+1.50D、+1.75D、+2.00D的镜片分别造成0、+0.25D、+0.5D、+0.75D、+1.00D离焦,分别记录每次离焦时的P-VEP结果。根据自然瞳孔下的主觉验光结果,给予所有受试者全矫的框架眼镜。要求每天佩戴,且每天戴镜大于8小时。3个月后,对22例复查者用同样步骤进行P-VEP检查,并记录结果。
结果:
戴框架矫正眼镜前,73例受试者0离焦时P100潜伏期均值为(118.71±6.75)ms,离焦到+1.00D时为(132.81±5.91)ms,延长了14ms。OD离焦时的P100振幅范围10.50μv~55.10μv,平均为(28.99±10.88)μv。在0D~+1.00D离焦内,所有受试者的P100振幅随着离焦度数增加而下降。以离焦度数为横坐标,与其对应的P100振幅为纵坐标,用线性回归拟和实验结果,P100振幅与离焦度数之间呈负线性相关关系,即离焦度数越大P100振幅越低,反之,0D离焦或低度离焦时P100振幅较高,相关系数平均为-0.96,两者的线性关系用斜率表示。22例复查者戴框架眼镜矫正3个月前、后0D离焦时P100振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100振幅与离焦正镜片度数之间均呈负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平均分别为-0.96,-0.97。采用P-VEP振幅与离焦值的斜率代表模糊辨别敏感性,斜率绝对值越大表示离焦变化引起P-VEP振幅变化越大,即模糊辨别敏感性越高。未戴框架眼镜矫正前73例受试者斜率均值是-12.61±4.86(μv/D),22例复查者戴框架眼镜矫正前、后斜率均值分别为-10.74±3.53(μv/D)和-13.87±5.47(μv/D),戴框架眼镜矫正前后斜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李序等用10分视角的P-VEP评价28例近视成年人的模糊辨别敏感性,得到斜率均值(μv/D)为-5.21±1.87。范丽英等用10分视角的P-VEP评价20例近视成年人的模糊辨别敏感性,得到斜率均值为-5.74±1.93。本研究采用12分视角的刺激视标评价青少年近视戴框架眼镜矫正前、后的模糊辨别敏感性,得出青少年近视0D离焦时的P100振幅均值和P-VEP的斜率绝对值的均值都较成年人大。
结论: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及对P-VEP参数的选择,用P-VEP评价青少年视觉系统对模糊的辨别敏感性是可行的。本实验结果显示青少年近视戴框架眼镜矫正后大部分对模糊的辨别敏感性提高,但是这是否有助于阻止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待于较长期的观察和进一步研究。用P-VEP评价的成年人近视与青少年近视的模糊辨别敏感性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