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缩小收入差距、优化收入结构是政府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预期我国城乡人口实现全面脱贫之后,届时规模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同样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改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既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那么,低收入群体如何界定,采用绝对标准还是相对标准?这一群体的分布与特征如何?收入结构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因素会促进或者制约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向中高收入群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和重点。本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思路和结论如下:关于低收入群体的界定。本文借鉴相关研究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方法,结合世界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选取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作为低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上限。既保证了结论的横向可比性,也保证了纵向可比性。关于低收入群体的规模。本文通过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4年数据进行测算,发现2010年和2014年低收入群体规模都超过60%,说明中国的收入结构仍然是金字塔类型,低收入群体比重太大。关于低收入群体的分布和特征。本研究发现,低收入群体更易分布在中西部和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结合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与CFPS数据的分析发现:低收入群体具有收入和消费低下、家庭规模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党员比重较少、村经济情况较差等特征。在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特征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超过了60%,并且中高收入群体的四种收入比低收入群体高三倍多,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关于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CFPS2010和2014年数据,结合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Logit模型分析是否陷入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男性、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否有配偶、党员、工作情况、是否有人外出务工、城镇户籍、东部地区和村经济情况对是否陷入低收入有负向效应;家庭规模、儿童抚养比和老人赡养比对是否陷入低收入有正向效应。关于低收入群体的流动性方面。研究发现,2010年至2014年间,低收入群体流向中高收入群体的比例为30.72%,而中高收入群体流向低收入群体的比例为29.95%,由此表明我国社会具有较好的社会流动性。进一步来看,研究采用多项选择模型考察低收入群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并发现:外出务工是低收入群体向上跃升的重要原因;家庭规模制约着平均收入的提高,家庭规模庞大是一直处于低收入群体的重要原因,不是中高收入变为低收入群体的原因;家中是否有人患有慢性病制约着低收入群体转为中高收入群体的发展,并不是中高收入群体变为低收入群体的原因。同时,回归结果再次验证了受教育程度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地理经济环境越好,陷入低收入的可能性越低。综上,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都有利于改善我国低收入群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