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素抗大肠杆菌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初探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f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中药防治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机理,试验通过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研究大肠杆菌内毒素、热敏肠毒素对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ET-1的影响,以及白头翁素对内毒素损伤后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成功培养了大鼠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了大鼠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系。 2.1μg/ml大肠杆菌内毒素可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和ET-1极显著升高(P<0.01)。证实了内毒素对大鼠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损伤作用,同时也证实了ET-1的分泌对NO分泌具有诱导作用,NO对ET-1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3.50μg/ml的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可引起大鼠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热敏肠毒素对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直接损伤作用,此结果尚未见报道。 4.经过1μg/ml大肠杆菌内毒素作用后的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经5μg/ml的白头翁素作用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量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白头翁素具有抗内毒素作用,呈现保护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看来,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比较低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老师还没有将
本研究选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健康牦牛30头,运用管道铸型技术、显微解剖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首次对牦牛心脏的冠状血管、小血管、微血管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究牦牛心脏对
微课和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很多优点.比如时间短,灵活性更好,并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种特点在很多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同学的要求,在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八九年级的初
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的新课改具体目标为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
硝基咪唑类药物具有抗原虫和抗菌活性,我国农业部规定其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限量为零。为监测动物性食品中硝基咪唑药物残留,本研究以外标法为定量手段,①建立地美硝唑(DMZ)及其
小学是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知识结构,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是小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成
2017年的9月2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新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广大初中英语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