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泡沫性能和驱油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98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沫驱是一种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视粘度高、封堵调剖能力强,对油水的封堵具有选择性,且具有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目前泡沫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泡沫在地层中不稳定。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建立了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T16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12组成的粘弹性体系T16/S12,通过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泡沫性能、流变性能和驱油性能,分析了三种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T16和S12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产生协同效应,提高其水溶液的起泡性和稳泡性,且产生的泡沫具有较高的抗温耐盐性能。T16和S12以质量比为1:1复配后可建立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体系中存在的蠕虫状胶束是T16/S12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特殊流变性的原因。体相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T16/S12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良好的剪切稀释性能。界面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T16/S12泡沫的界面扩张流变性会受到剪切应力和浓度变化的影响。剪切速率越大、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小,泡沫的界面扩张模量越大,泡沫越不稳定。驱油性能表明,T16/S12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泡沫对高渗层的有效封堵来改善地层均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实现的。另外,还通过体系的粘弹特性及对原油的乳化性能等来提高原油采收率。T16/S12粘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与泡沫性能、流变性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体系中存在的蠕虫状胶束、较小的界面扩张模量等都有利于产生稳定的泡沫,泡沫越稳定,其调驱效果就越好。
其他文献
深水油气管道中高压、低温的环境条件易导致水合物生成,然而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等动力学过程均可能发生颗粒间聚集、阻塞,危及油气生产及输运安全。本文基于微观力学机制及颗粒动力学理论,从实验及仿真研究等角度入手,较为系统地探索了水合物颗粒微观聚集机理。利用自行构建的水合物微观可视化装置和微观粘附力测试装置对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探索了油水分散体系中水合物的生长和分解对分散相聚集的影响
塔里木油田储层具有高温高盐、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和采出程度低的特点。现有调驱体系耐温耐盐性能不足、地层适应性差,难以满足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要求。针对这一难题,本文研究了以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和高效表面活性剂构筑的非均相调驱体系,探究了非均相调驱体系与地层孔喉间匹配规律,揭示了非均相调驱体系的地层适应性机理,为塔里木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室内瓶试法优选耐温耐盐强化HTQ本体冻胶体
低渗油藏油气成藏过程中驱替毛管力控制油水分布,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吸吮毛管力影响油水流动和分布(以亲水储层为例);而且油水过渡带中吸吮毛管力曲线与初始油水饱和度有关,即过渡带中不同高度上毛管力曲线不同,而传统计算只使用初始饱和度下的驱替毛管力曲线,导致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正确使用毛管力曲线对低渗油、气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半渗隔板法,提出了能同时测试驱替、吸吮毛管
泡沫是一种常用的油水井调堵剂,其可以通过叠加的贾敏效应等多种机理起到调整注采剖面、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随着稠油资源的开发受到重视,泡沫流体也被广泛应用于控制蒸汽超覆、汽窜与热水指进,增大蒸汽和热水的波及面积。但是,泡沫仍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如何提高泡沫的耐温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其中具有较强耐温性的纳米SiO2颗粒能否进一步增强泡沫的高温稳定性则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本文首先通过静态泡沫
在海上高温高压气田开采中,由于高温高压的特殊性质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机械防砂筛管的冲蚀、腐蚀问题,如何对机械筛管在高温高压下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和优选尤其重要。而目前的筛管腐蚀实验多为常温常压下金属材料的挂片腐蚀,评价方法以重量损失为主,腐蚀速度预测模型多为经验预测模型。筛管冲蚀实验多为单点冲蚀,难以模拟井下非均匀入流情况,仅以冲蚀损坏时间进行性能评价,未形成体系化的筛管适应性评价和优选方法。基于上
页岩油气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非常规油气藏,由于其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以及高含黏土矿物等特征,采用常规钻井及开发方式易发生粘土遇水膨胀、采收率低等问题。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不含水及固相颗粒,已被证明在石油钻井及压裂增产中具有可行性。SC-CO2开发页岩油气藏过程中的井壁稳定、压裂增产及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等是重点研究问题。当SC-CO2与页岩接触后,页岩力学性质变化会对SC-CO2钻井的井壁
致密油气储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致密储层较低的渗透性使得开采较困难,为获得致密储层的油气资源压裂技术被广泛应用。压裂监测技术是压裂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压裂监测结果可以反映压裂的效果。但是目前压裂监测技术只能获取压裂裂缝的大致轮廓,较难描绘出压裂裂缝的具体形态。为改进此问题,本文利用压裂后储层的动态生产指标结合智能优化算法对压裂裂缝形态进行反演,为评价压裂效果和后续油藏开发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提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陆上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注入水主要沿地层的高渗通道突进,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需要有针对性进行调剖堵水。同时,随着油气开发向深部进行,越来越多的新开发油田面临着高温、高盐或低渗的开发环境,对调剖堵水化学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调剖剂的研究多集中于聚合物冻胶型和微球型,在耐温性、耐盐性和注入性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本文重点研究
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地层中形成固定的水流通道。低油价下,如何通过注采调整,改变地下压力场,改变水驱方向,强化弱波及区,是断块油藏降本增效的难点。水动力学开发方式是低油价下水驱油藏提质增效的一种主要手段。水动力学开发方式是指在井网相对固定情况下,不额外增加投资和成本,利用最经济的水驱开发方式,通过改变注采参数,改变油藏内部水压驱动方式,达到改变地下流场、降水增油和降本增效目的
渤海油区部分区块通过实施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持续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保持高速开采。渤海油区油藏沉积类型包括以原油粘度分布相对均匀、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小为特点的三角洲沉积和以原油粘度分布层间差异性较大、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为特点的曲流河沉积,两类油藏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不同沉积类型油藏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组合模式尚未建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