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产业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各地区面临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也不断增加,使得城市抵御冲击,恢复发展的能力与潜力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韧性的提升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以往研究一方面更加注重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冲击的分散作用,却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其他产业仍受到波及的事实。另一方面,技术距离的存在导致部分产业通过接受技术溢出推进转型升级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产业间技术关系也应受到重视。加之当前我国积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城市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之间产业经济并非孤立存在。因此,深入分析拥有内部关联的产业相关多样性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对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韧性,推进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首先在产业相关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分别界定了二者的内涵,并利用传导路径的分析方法,针对产业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影响路径做出假设。然后,基于我国276个主要城市2008—2017年面板数据,通过门槛模型,引入创新水平差异研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的非线性作用。之后,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引入直接和间接效应分析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分别考察了规模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视角下二者的不同作用。最后,归纳了实证所得结论,并分别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城互动、寻求差异发展等角度,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推进区域协调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得到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1)通过系统分析城市产业相关多样性与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产业相关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格局,时间演变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存在差异。从规模异质性分析,产业相关多样性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城市经济韧性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这一差距在逐步缩小。从规模异质性分析,经济韧性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且超大规模城市经济韧性远超其他城市。(2)通过门槛模型,引入创新水平差异,发现产业相关多样性结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随着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低创新水平城市,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抑制效应。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乃至超过一定阈值,产业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支撑作用会逐步提升,且在高创新水平城市表现为正向的支撑效应。进一步检验表明,规模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门槛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发现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溢出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即邻近地区城市相关多样性结构对本地经济韧性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规模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视角下产业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相关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正向溢出效应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比东北和西部地区的溢出作用显著更强。本文主要边际贡献在于,将研究对象细化到276个主要城市,覆盖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以及由大到小五种规模,从冲击应对能力、组织调整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三方面界定并系统测度了全国主要城市的经济韧性,力图从微观视角入手,借助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挖掘以产业相关多样性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提升路径,对现有产业结构和经济韧性研究加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