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演讲是西方社会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在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大家所熟知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外,政治演讲还有多种形式,如政党辩论,集会演讲,毕业致辞,国会演讲等。近代以来,中外政治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到大学校园中。众所周知,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将最终担起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因此政治家们均把各大高校视为政治演讲的重要阵地,试图用自己的政治理念感染大学生,赢得大学生听众的支持。隐喻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形影不离的语言现象,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之中。其中概念隐喻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的揭示人们的思想和观点。概念隐喻也同样充分体现在美国政治家的演讲中,隐喻的同化性和劝谏性有助于加强其政治立场的宣传效果,从而成功地实现其政治目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推广长期以来,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就是个研究热点,学者们已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本文就不再赘述,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简要归纳。而美国政治家的大学校园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还是鲜有问津的新领域,美国政治家们不仅在美国国内高校巡回演讲,近年来还活跃在其他国家大学校园讲坛上,如布什总统清华演讲,克林顿北大演讲,奥巴马上海演讲等。由于听众是大学生,校园演讲与就职演讲有很大区别。从听众感兴趣的话题,共鸣点,到隐喻点各不相同。隐喻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形影不离的语言现象,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之中。其中概念隐喻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能够有效的揭示人们的思想和观点。概念隐喻也同样充分体现在美国政治家校园演讲中,隐喻的同化性和劝谏性有助于加强其政治立场的宣传效果,从而成功地实现其政治目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推广。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和校园演讲的对比研究中基于相关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从1929年到2009年间的21篇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和1962年到2009年美国总统在美及在华19篇大学校园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的分析,归纳出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和校园演讲中各种隐喻的不同出现率,对比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其系统性,同化性和劝谏性进行初步研究,并探究其文化差异性的深层原因,以期增进国人对美国文化传统及政治军事经济意图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