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T淋巴细胞酪氨酸激酶(Lymphocyte cell kinase,LCK)和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均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必要因子,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编码基因在细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鱼类抗菌免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lck和tdt基因序列全长,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原位杂交技术对其定位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如下:1. lck和tdt基因全长的获得及序列分析:基因克隆获得lck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279bp,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506bp,编码50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MW)为57.4kDa,理论等电点(pI)为4.98。tdt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710bp,ORF为1392bp,编码463个氨基酸。预测MW为52.6kDa,理论pI为6.66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红笛鲷lck和tdt分别与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相应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另外,PSORT II预测结果显示lck编码的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几率为39.1%,tdt编码的蛋白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几率为60.9%。2. lck和tdt基因不同组织差异表达分析: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应用Real-timePCR技术,对哈氏弧菌ZJ0706感染前后,红笛鲷lck和tdt在肝脏、头肾、脾脏、胸腺、小肠、肌肉、鳃丝、皮肤、心脏、中肾和脑共11个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lck在感染前后都能在头肾、胸腺和脾脏中检测到相应mRNA的表达,且最大表达量都出现在诱导后36h;tdt在感染前后都能在头肾和胸腺中检测到相应mRNA的表达,且最大表达量都出现在诱导后48h。3. lck和tdt基因定位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在蛋白水平上LCK和TdT的分布。利用pET-28a(+)和pET-32a(+)载体构建pET28-LCK和pET32-TdT原核表达质粒,获得LCK和TdT融合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蛋白表达的准确性并制备鼠抗LCK和TdT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LCK和TdT融合蛋白均可与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目的基因成功表达;通过ELISA检测显示LCK和TdT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30000以上;抗血清能与LCK和TdT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利用上述抗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LCK蛋白主要分布于胸腺、头肾及脾脏器官的淋巴细胞中,TdT蛋白主要分布于头肾和胸腺器官的淋巴细胞。采用lck和tdt基因原位杂交技术研究LCK和TdT在mRNA水平的免疫器官的分布,结果显示,lck mRNA在头肾、脾脏和胸腺组织中的分布,且在胸腺中的信号最强烈,tdt mRNA在头肾和胸腺组织中的分布,在胸腺中的信号最强烈。由此可见,两个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