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文化特点,把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归类为巫文化;把以中原文化代表的文化归类为食文化。随后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分析,论证巫文化的不合理性、食文化的合理性,从而找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兴衰的内在原因。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发现了较多的与祭祀相关的遗存,在中国史前诸新石器文化中是比较突出的,既有红山文化特有的女神庙、积石冢,也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存在的祭坛,这些遗迹说明红山人和良渚人当时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的,为这两种史前文化深深打上了“巫”的烙印。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玉人及各种动物形玉器、良渚文化的琮、璧、神徽等清楚的显示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功用不是用来作为装饰,而是祭祀活动所用的法器,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其文化的“巫”性。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的作用主要作为祭祀用器,墓葬大量出现这些玉器,几乎没见陶器或少见陶器,暗示了祭祀在红山人和良渚人社会生活中处于最高地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在中原地区陶器以及青铜时代出现的青铜礼器一直被作为最重要的随葬器物。礼器的出现,并不能代表中原文化祭祀活动的增多,相反,绝大多的青铜礼器的器类皆为食器,把食器当作最重要的祭礼器物,本身就说明了中原文化对食的重视。中原玉器从开始的礼器,经过三代的演化,到了西周末期,已经主要成为了装饰用品,逐渐丧失了最初的祭祀功能。晚商时期的频繁的祭祀活动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进入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就大为减少,人殉、人祭行为从西周早期到晚期渐渐废除,占卜也不象晚商那样频繁,发现的西周甲骨的数量远少于晚商时期。中原文化的“巫”性可以说在晚商昙花一现,最终没有发展起来。持续的祭祀活动,给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带来了灭顶之灾。无论它们的后续文化是否是前者发展而来,作为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比如庙、坛、冢、琮、璧、神徽等都已经在各自的后续文化中消失或很少存在,因而就文化本身来说,它们已经消亡。虽然在后来的有些地区的文化中还零星发现一些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因素,但这些因素构不成相应文化的典型或代表性特征,或者由于在文化因素上没有承袭关系,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所代表的一种“巫”性文化结束了自己的历史过程,而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食”性文化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