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任溶溶对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的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接受美学的三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读者地位和作用”为理论依托,通过原著和译本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任溶溶是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E.B.怀特是多次收获殊荣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他创作的《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以及《夏洛的网》既是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又是长期稳坐畅销书宝座的受欢迎儿童文学读本。任溶溶对这三部作品的汉译本在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针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而本文正是以这三部作品为目标文本来分析任溶溶的翻译策略。在过去,文本和作者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读者和译者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者,但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文学活动中。而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也相应提出,如本文中阐述的“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读者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对原文的诠释。首先,译者阅读原作,翻译原作,并试图与原作作者进行对话,并达到视野融合。然后,在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后,试图缩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作品本身的视野的审美距离。最后,译者会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去传达原作的本意。整个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而任溶溶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地位,在“原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这一关系中,他采取了很多有效的翻译策略,例如使用重复、拟声词、韵律等,此外,他还使用短句和口语的表达方式,使儿童易于接受。任溶溶的译本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与接受美学的内容一致,并且诠释了接受美学的精神。本文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全面分析任溶溶对E.B.怀特的三部作品的汉译本,力图证明接受美学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是否可以提供理论指导,并且可以用来研究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及为儿童文学翻译活动提供更多启示。具体来说,本文从细节出发证明任溶溶的翻译版本很好地诠释了原作的精神,传达了原作者的意思,同时也满足了儿童读者的要求。这都与接受美学强调的内容和精神一致。本文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这一可行性的角度,对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人提供更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