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整理明代六本中医著作中的有关瘴病证治的文献,分析瘴病证治方、药数据,总结明代中医治疗瘴病的规律与特点,并探讨明代瘴病文献对岭南医学流派理论建设的价值及影响。方法: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对明代医著《普济方》、《明医杂著》、《古今医统大全》、《景岳全书》、《瘴疟指南》、《三合集》六书瘴病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对文献中有关瘴病的理论进行系统收集,分类进行梳理;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总结明代的瘴病论治的规律特色。总结瘴病相关方药、方剂数据,并进行分析。将数据分析结果与理论研究进行对照分析,进一步归纳明清瘴病证治的规律与特色。结合天人合一和异病同治思想,探讨明代瘴病文献中的环境病理思想要素与体质病理思想要素及其对岭南医学理论研究的意义。成果:《普济方》论瘴病分为“山岚瘴气疟”和“时气瘴疫”,列治瘴方药共136条,集明以前医家之大成。病因理论,包括气候条件致病、“饥饱过伤”、“荣卫虚弱”、“山岚烟雾”、“蛇虺郁毒”、“涉溪涧”、“山溪毒气”、“风温痰饮”、“鬼疠”、“热毒”等,所论瘴病辨治主张以槟榔御瘴,重视瘴病合并泄痢的调理,主张瘴病愈后精心调理,待正气恢复。王纶《明医杂著·拟治岭南诸病篇》将瘴病分岭南伤寒、疟证、天行瘟疫热病、温黄四种论治。注重瘴病的愈后调摄。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将瘴病分“瘴疟”与“瘴气”两类,治疗与愈后调养都注重培补正气。《瘴疟指南》中,《辨证》章分别论述瘴病病因、症状、鉴别诊断、分型、脉象、预后判断、妇人小儿瘴病、调理方法、并发症处理等内容。《辨药》章按药性阐述升药、降药、平胃药,随后详列麻黄、柴胡、槟榔、附子、常山、黄芪、白术等药在治疗瘴病时的使用方法。卷下六章,将治瘴常用方按治法分六类述之。《景岳全书》作者张介宾认为岭南瘴病与岭北伤寒、疟疾无异,治瘴不离寒热虚实及有邪无邪。治瘴应重视内虚病机,随证补之。《三合集》引入六经、六气辨证,结合因地制宜等因素,提出瘴病虽因外感瘴气发病,但本因为内伤不足。治疗以“解外感”为主,间或辅以“扶内伤”。结论:明代医家在对瘴病的诊疗过程中明晰了瘴病的外感病内涵;完善了瘴病病机,对内虚病机的重视成为发展岭南特色杂病证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开始探寻了岭南外感病治疗体系,为岭南医学流派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明代医家对瘴病的探索深化了人们对岭南体质的认识和岭南疾病的认识。从瘴病中分离出杂病部分,提高了岭南杂病证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