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瘤胃菌群紊乱研究奶牛酮病对乳腺炎的影响及治疗试验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制约着奶牛业的发展。特别是隐性乳腺炎(SCM),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被忽视,但由于其造成明显的体细胞计数(SCC)升高,并严重影响乳产量及乳品质,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乳腺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实践中发现,在奶牛的泌乳初期,乳腺炎特别是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升高与奶牛酮病密切相关。酮病是产后围产期奶牛最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低血糖、高非酯化脂肪酸(NEFA)、高血酮以及严重的能量负平衡为主要特征。反刍动物能量供应主要通过瘤胃微生物发酵饲料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VFA)获得,体内所需的葡萄糖50~60%是由丙酸通过糖异生生成,反刍动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转变成乙酸和丁酸的,能够生酮,转变为丙酸的,能够生糖。围产期奶牛由于产后应激、泌乳应激以及饲料的突然改变等因素常导致瘤胃菌群发生紊乱,机体营养代谢与免疫机能发生改变,研究发现,瘤胃菌群紊乱与酮病及乳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据此,我们推测,瘤胃菌群紊乱可能是造成围产期奶牛酮病与乳腺炎发病率升高的根本原因。围产期奶牛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菌群紊乱,机体生糖能力减弱,生酮能力增强,导致血酮升高,高酮血症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产后泌乳量升高,大量酮体进入乳腺组织,影响乳腺内正常营养代谢及免疫机制,导致乳腺炎的发生或易感性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假设,我们开展了如下实验:某奶牛场围产期酮病与乳腺炎发病情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某规模化奶牛场所有分娩母牛共计842头,统计产后1~6周奶牛酮病与乳腺炎发病情况,分别统计临床酮病(CK)、亚临床酮病(SCK)以及临床乳腺炎(CM)、SCM在不同月份、不同胎次以及产后不同周数的发病情况,并根据两种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酮病总的发病率为10.57%,其中SCK发病率为6.77%,CK发病率为3.80%,不同月份及胎次奶牛酮病发病率差异不显著,产后第2周发病率显著高于第3、4、5、6周,但与第1周差异不显著;奶牛乳腺炎总的发病率为26.13%,其中CM发病率为9.62%,SCM发病率为16.51%,8、9月份乳腺炎发病率最高,不同胎次奶牛乳腺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产后第6周CM发病率与产后第3、4、5周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产后第1、2周;奶牛患SCK及CK均能导致乳腺炎发病率显著升高,且二者所导致的乳腺炎发病率并无显著差异。通过上述试验初步确定产后围产期奶牛酮病与乳腺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亚临床酮病奶牛生理机能变化及对隐性乳腺炎的影响通过检测机体各项生理指标以及血液、乳汁、瘤胃液中各种成分变化,观察SCK对机体的影响以及SCM发病情况。结果表明,SCK奶牛血中β-羟丁酸(BHBA)及NEFA含量显著升高,血糖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下降,血液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血液中炎症因子TNF-α与IL-1β含量与健康奶牛无显著差异;SCK奶牛产奶量下降,乳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乳脂、乳蛋白、尿素氮及乳脂乳蛋白比值均显著升高,乳糖含量显著下降,乳中BHBA含量显著升高,乳中SCC显著升高,所有患SCK奶牛均发生SCM;SCK奶牛瘤胃内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及其主要成分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显著下降,乙酸与丙酸比值显著升高,丁酸在TVFA所占比例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SCK奶牛并发SCM,且体内酮体的升高主要与瘤胃发酵效率下降及发酵类型改变有关。亚临床酮病奶牛瘤胃及乳中菌群变化采用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瘤胃与乳汁菌群,并通过Alpha多样性相关指标、加权主坐标分析(PCo A)、Ttest检验、LEf Se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菌群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奶牛,SCK奶牛瘤胃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瘤胃菌群结构及相对丰度与血液BHBA含量、乳汁SCC及乳中主要成分密切相关,瘤胃中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的减少以及金黄杆菌属、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的升高与SCK发生密切相关;SCK奶牛乳汁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无显著变化,乳中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的增加及解琥珀酸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相对丰度的减少与SCK及SCM的发生密切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奶牛SCK的发生与瘤胃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丙二醇治疗对瘤胃及乳中菌群的调节作用采用丙二醇(PG)给药对SCK奶牛进行治疗,观察对SCK及SCM的治疗效果,再次采用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瘤胃与乳汁菌群并进行菌群分析,观察PG对瘤胃及乳汁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PG能够显著降低SCK奶牛血液BHBA及NEFA,升高血糖,对于SCK的治愈率为26.92%;PG能够显著改变乳成分,降低乳中BHBA及SCC,对于SCM的治愈率为53.85%;PG能够显著提高SCK奶牛瘤胃内乙酸、丙酸及TVFA产量,降低乙酸与丙酸比值;PG治疗导致瘤胃中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的升高以及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和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1相对丰度降低;PG对乳汁菌群影响不大,但乳中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治疗SCK有利于SCM康复,进一步证明SCK能够导致SCM发生,PG治疗主要通过直接为反刍动物提供生糖先质治疗酮病,但同时对一些与SCK发生有关的菌群具有一定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试验证实了围产期奶牛患酮病导致乳腺炎发病率升高,SCK导致SCM发生的机制与瘤胃菌群紊乱导致的瘤胃发酵效率下降及发酵类型改变有关,直接治疗SCK有助于SCM的恢复。该实验结果为临床防治奶牛乳腺炎和酮病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同时提示,围产期防治酮病的发生可以有效降低牛场SCC,提高乳品质,减少乳腺炎的发病率,而预防或调节围产期奶牛瘤胃菌群紊乱可能是防治酮病及乳腺炎,包括其他围产期疾病的根本。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腰方肌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2月湘乡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抽样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全身麻醉,试验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罗哌卡因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恢复情况,不同时间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
跟着蒙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食品产业领域越来越发展,食品需求也不停地增长。本人作为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选择蒙古国的知名大企业之一作为研究对象。蒙古国Talkh Chikher股份有限公司(本文简称TC公司)建立与1984年。当今拥有34年历史,属于蒙古国领先食品企业之一,拥有1000多名员工和80多种面包、烘焙产品、蛋糕糕点、饼干和糖果产品。该工厂生产能力为一天90吨面包,一年5000吨糖果小吃,6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更是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视觉技术是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它集中数字技术、图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于一体,使信息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给人类。自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人们生活以来,人类从计算机中所接受的信息有80%以上是来自于图像信息,这便是计算机视觉技术所提供的内容,它已经成为目前人类最有效的信息获取和交
目的 观察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情况,分析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7月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24 h食管pH值监测的5 911例儿童,收集病例资料,观察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5 911例儿童中,发生胃食管反流病25例,发病
为探索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锅炉的吹管工艺,以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5 MW级S-CO2循环发电试验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主辅机设备特性提出了开放式CO2吹扫、封闭式CO2吹扫以及用空气、水蒸气等介质进行替换的开放式吹扫共4个技术方案,从经济性、环保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对上述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放式CO2吹扫方案成本高昂不环保,开放式空气吹扫方案气体动量远远达不到吹管质量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短期内肾脏功能骤然下降且代谢产物在血液中快速蓄积的临床危重症,其出现常意味着患者病情加重、预后较差。近年来,关于脓毒症性急性肾损伤(SIAKI)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临床上可以通过监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利于早期干预治疗,从而有效地减缓疾病的进展以改善预后。本文探讨了SIAKI的血流动力学及发病机制,对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及其预测效能作
针对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热工院)5 MW级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锅炉启动过程中气冷壁堵塞问题,结合现场情况开展了原因分析。发现机组充气过程中工质多次发生节流膨胀,制冷降温效果显著,气冷壁底部集箱内存水结冰;CO2温度降低而压力逐步提高,发生液化并封闭了集箱;锅炉点火后,液化的CO2与结冰的水分封闭了通流孔,阻断了工质流动,致使气冷壁无法得到有效冷却,锅炉金属壁温蹿升剧烈。对此,现场实
期刊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 70 例胃食管反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5 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发作情况、食管 pH 值、炎性指标 [ 白细胞介素(IL)-5、IL-10、肿瘤细胞坏死因子 α(TNF-α)] 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