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河口芦苇湿地是亚洲第一大河口芦苇湿地,2012年开始进行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后,湿地地物类型空间变化明显。本文基于无人机影像数据和不同时相的资源三号、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资料,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充分利用地物特征提取典型湿地治理区的地物信息。以2012年为治理前的本底值,结合GIS空间分析,对比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湿地地物类型分布情况,得出研究区每一阶段的湿地地物时空变化,定量评价辽河口芦苇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1)根据湿地主要植被芦苇的物候性,通过植被季相特征的野外观测、不同季相的无人机影像数据目视解译提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卫星影像光谱信息和分类精度验证等几方面证明,得出秋季是芦苇湿地修复监测的最佳季相。(2)研究区总体修复结果显示,2012-2016年期间,辽河口芦苇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湿地最重要的建群物种芦苇的自稳定性始终在85%以上,较2012年本底值总体面积增加了281.01hm2;湿地主要杂草蒲草生长范围不断缩小,总体面积减少了1108.01hm2;两者共生区域的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总体面积减少150.43hm2;由于引灌海水治理杂草,水体及水体中生长稀疏植被不易区分的部分逐年增加,总体分别增长了265.25 hm2、388.31hm2。(3)研究区动态变化转移结果显示:2012-2014年期间是治理初期,芦苇面积略有增加,蒲草主要转化为芦蒲共生和芦苇生长区,面积减少了384.76 hm2;2014-2015年,芦苇面积大幅度增长,其中蒲草和芦蒲共生转化为芦苇的面积有324.44hm2,且蒲草长势逐渐变差,枯死蒲草面积已达175.72 hm2;2015-2016年,湿地斑块化情况明显得到改善,蒲草面积仅剩2015年的11.1%,芦蒲共生也大面积转化为芦苇,是治理后期典型效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