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间镉铅低积累性与品质差异性的评估与相关性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qinlinji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面积的农田受到重金属特别是Cd、Pb的中、轻度污染,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筛选和培育具有Cd、Pb低积累性的农作物品种,是当前最为合理和有效的处理Cd、Pb污染土壤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东北地区普遍种植的25种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梯度实验研究了大豆对Cd和Pb的吸收、积累以及转运等品种差异,并从中筛选出Cd低积累品种和Pb低积累品种。同时,进一步对筛选到的Cd、Pb低积累大豆品种的品质差异,其对Cd、Pb胁迫的响应以及Cd-Pb复合污染下生长及积累特性进行研究。盆栽实验中,25种大豆品种对Cd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2种Cd处理下(1.0和2.5 mg kg-1),其平均值分别为0.44和0.81 mgkg-1干重。筛选Cd低积累作物标准包括:(1)该作物的可食用部位的Cd含量低于有关标准;(2)富集系数(EF)小于1.0;(3)转运系数(TF)小于1.0;(4)该作物具有较高的Cd耐性,在较高的Cd污染下能够正常生长且生物量无显著下降。采用此标准,沈农10号,铁丰31号,铁豆36号,铁丰37号和辽豆21号可鉴定为Cd低积累大豆。土壤中Cd的浓度会影响大豆对微量矿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表现为降低+5种低积累大豆对Ca,Cu和Mn的吸收,同时增加其对Zn和Fe的吸收和积累。大豆对Pb具有较强的耐性。在3种Pb处理下(500、1000和2000 mg kg-1),23种大豆对Pb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值分别为0.20,0.25和0.33 mg kg-1干重。筛选Pb低积累植物标准包括:(1)该作物的可食用部位的Pb含量低于有关标准;(2)富集系数(EE)<1.0;(3)转运系数(TF)<1.0;(4)该作物具有较高的Pb耐性。采用这4个标准,可鉴定沈农6号,沈农8号,铁丰29号,铁丰37号,集1005,辽豆15号和苏科1号,这7个品种为Pb低积累大豆品种,可满足低浓度Pb污染土壤的安全生产。土壤中Pb的浓度会影响大豆对微量矿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表现为降低7种低积累大豆对Ca,Cu, Zn和Fe的吸收,同时增加其对Mn的吸收和积累。在不同梯度的Cd和Pb胁迫下,大豆的生物量表现为低浓度处理下生物量增加,而高浓度处理下生物量则降低,但其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铁丰31号和合丰40号,其SOD的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接着下降的趋势;合丰40号叶片中的SP含量逐渐增加,而铁丰31号叶片中的SP含量则是先增加后下降。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沈农6号和开育13号SOD活性均是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沈农6号叶片中的S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开育13号叶片中的SP含量在Pb浓度为100和500 mg kg-1时下降,在Pb浓度为300 mg kg-1时上升。4种大豆对Cd-Pb复合污染均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其大小顺序为:铁丰31号>开育13号>合丰40号~沈农6号。同时,Cd低积累大豆品种铁丰31号,也成为Cd-Pb低级累大豆品种。
其他文献
为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提高全省档案编研工作水平,省档案学会于去年12月开展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奖活动。省档案学会组织专家对全省申报的121项成果,通过初评和复审,经
综合运用天然产物化学分离、纯化技术从岩木瓜茎干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结合各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依次为对羟基苯乙酮(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酸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贪黑,事无巨细,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一统天下,包办一切事务。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原本属于学
堅守在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