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中组蛋白H2A变体的分布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始生殖细胞(Prmordial germ cells,PGCs)是生殖细胞的祖细胞,存于8.5—13.5dpc(days post coitum)的鼠胚,具有迁移、增殖和性别分化等特性.近年研究证明PGCs发育过程中发生着大量的DNA及组蛋白的修饰,说明PGCs的特性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相关,从组蛋白变体角度分析是表观遗传学研究新的热点.本实验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舍有PGCs的组织石蜡切片、单细胞及培养两天的PGCs中组蛋白H2A三种变体-macroH2A、H2A.X和H2A.Z的分布.研究结果如下: 1.免疫荧光检测小鼠PGCs中组蛋白H2A变体的分布 分别采集8.5-13.5dpc五个时间段的含有PGCs的胚胎组织和PGCs单细胞,对组织进行石蜡切片间接免疫荧光,对单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macroH2A在PGCs进入生殖嵴(10.5dpc)和性别分化以后(13.5dpc),分布状态发生变化;H2A.X在性别分化后(13.5dpc)分布发生变化;H2A.Z在进入生殖嵴和性别分化过程中(12.5dpc)及以后(13.5dpc)分布发生变动.说明组蛋白H2A的这三种变体确实参与了PGCs的发育。 2.免疫荧光检测培养后PGCs中组蛋白H2A变体的分布 采集主要时间段的小鼠PGCs体外培养两天,分别将体外培养1d和2d的PGCs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组蛋白H2A三种变体的分布,以体内同期的PGCs做标准对照,结果发现:macroH2A的分布在培养的细胞中较对照细胞迟缓;H2A.Z分布基本与对照基本一致;H2A.X在培养的进入生殖嵴前(8.5dpc)的PGCs中很快消失,之后各阶段培养的PGCs中H2A.X分布基本正常.另外,实验还发现,11.5dpc时PGCs的性别发育方向可能已确定。
其他文献
雌性哺乳动物生殖周期中,生殖器官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细胞凋亡在这种周期性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DAPI原位荧光标记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高繁殖力品种小
屡配不孕症是奶牛四大疾病之一,经济损失严重。我们以前研制了两种治疗奶牛不孕症的药物--复方聚维酮碘凝胶和聚维酮碘泡腾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然而,以前研究成功的复方聚维酮
对33个喹啉衍生物的雌激素β受体活性进行了分子对接以及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研究发现对接得分与亲合活性pIC_50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