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现象,我国多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国内外研究出发,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形状、外部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演进过程,将城镇化进程与环境经济政策相结合,研究中国城镇化各阶段所采取的主要环境经济政策及其特征。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与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剖析环境管理手段与环境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1.以285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不仅丰富并拓展了我国主要以国家或省级层面为分析视角的研究内容,也为现实中正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地区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2.在传统的STIRPAT模型中引入按常住人口标准划分的城市规模虚拟变量,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城市演进过程中环境效应的变化情况。3.建构起包括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和26项四级指标在内的综合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研究26个设区市2004-2013年间城市发展的环境效应,并对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政策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论表明: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工业化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统计规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路径选择等可加速拐点的到来或者曲线的扁平化。2.产业结构调整会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285个城市的研究表明,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但部分城市过分倚重二产对经济的拉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客观存在。3.人口城镇化、城市空间规模扩张是城镇化的重要表现,我国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使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间出现了一些“污染迁移”现象。4.我国城市成为外资企业“污染避难所”的问题并不突出,反而对工业烟(粉)尘排放的相关产业部门降低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正环境效应,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区间内,城市规模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5.我国大多数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可能已经到来,现阶段正处于曲线下降的阶段,污染反弹的可能性较小,但污染排放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也到来。6.城市综合环境绩效反映城市环境绩效管理水平,2004-2013年间,26个设区市环境绩效指数呈波浪式变化趋势,不同规模、不同地域城市变化差异明显。7.环境健康指标、生态保护指标、资源与能源指标、环境治理指标是城市环境政策管理水平的不同表现,各城市在各项指标上有一定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1.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城镇化发展滞后地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扎实推进“环保扶贫”工作。2.强化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构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空间结构,积极引进“绿色资本”。3.明确各地污染现状和自然禀赋差异,构建地区差异化指标体系,通过实施环境质量目标矩阵管理模式,确定大气、水、土壤质量标杆城市、达标城市、改善城市名单矩阵。4.优化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发掘环境绩效管理短板,通过理顺不同层级党委和政府环境管理权限和责任,构建权责明确的环境政策管理体系。5.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的机制创新,发挥环境审计、绿色考核、环境督察、环保督政约谈等制度的协同效应,通过绿色金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