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在不断发展。实际上,关于语言象似性和语言任意性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就存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激烈争论。 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并将其视为统治整个语言系统的首要的原则。此观点对后人影响甚大。但需要指出的是,Saussure并没有把这一原则绝对化。他把任意性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绝对任意是指符号的创造与使用没有任何理据,相对任意是指符号有一定的理据。因此可以说,象似性研究并不是对Saussure理论的彻底否定,而是对Saussure相对任意性思想的一种拓展。 美国现实主义和符号学的创立者、著名哲学家Peirce区分了三种符号:象似符、标记符、象征符。三者因任意性程度的高低而彼此不同。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关系叫做象似性。Peirce又进一步把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拟象符。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功能主义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不少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再次关注理据性,尤其是对语言的象似性赋予了高度重视。如著名语言学家Lyons(1991),Givon(1985),Greenberg(1966)和Haiman(1980,1985)等都指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象似性,语言实际上是对外界世界的直接反映。其中从事象似性研究最为著名的是Haiman。他采用了Peirce的分法,也将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拟象符。拟象象似主要体现在句法象似上,而句法象似又可分为两类: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也开始关注象似性研究。如许国璋(1988),沈加煊(1993),胡壮麟(1996,1998),杜文礼(1996),季国清(1998),王寅(1999,2000,2002,2003)等等。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讨论上,并且只是注重句法象似性的研究。 目前,认知语言学家对象似性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且他们对这一理论的早期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层面。因此,对于象似性理论的应用研究仍然是片空白。在中国,对于象似性研究主要开始于八十年代后期,有关象似性的文章和专著虽不少,但是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只有王寅(1999,2000)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