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户为主体的经营单元、以种植业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省区,2014年粮食总产量为2753万吨,粮食产量连续10年持续增加,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赤峰市是内蒙古粮食的主产区,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耕地被大量占用和征用,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存量锐减,在这一压力的情况下,要实现赤峰市粮食的增产增收,保证赤峰市粮食安全,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本文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农村牧区213户农牧户调研数据,将赤峰市11个旗县(区)作为决策单元,采用DEA模型,分别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角度来研究内蒙古赤峰市11个旗县(区)农牧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结果显示:赤峰市粮食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其中,综合效率为0.842,纯技术效率为0.982,规模效率为0.855,说明赤峰市粮食生产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技推广,促进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业技术的运用意识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赤峰市粮食产出。从分旗县(区)看,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红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翁牛特旗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者均有效;林西县和松山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率无效导致其综合生产效率无效;敖汉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的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无效状态;基于此进一步对敖汉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非决策有效单元进行了投入冗余分析,并提出减少敖汉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的土地、劳动力、种子费、化肥投入、农药费用的投入,实现3个旗县的粮食产量和收入的增加。为政府和相关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