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已近四年,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仅仅在名义上参考一篮子货币却在事实上盯住美元,还是确实参考了一篮子货币的问题,人民币货币篮子中包括了哪些货币以及这些货币在人民币货币篮子中的权重问题,以及人民币最优的一篮子货币结构的确定依据和具体构成问题,既是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又决定着人民币汇率确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现有对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证研究,基本采用Frankel和Wei(1995)的对数线性模型,均采用瑞士法郎作为基准货币,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都发现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统计上非常显著,美元对人民币的影响超过85%。关于人民币最优一篮子货币的研究结果,包括货币篮子中应当包括的货币种类、货币个数和权重结构方面差异非常大。在货币篮子的权重设计依据方面,大多数采用贸易额与贸易弹性结合的方式确定权重,也有部分学者开始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对权重的影响。在货币种类方面,美元、欧元、日元、韩元、新加坡元、港币、新台币、澳元、加元、马来西亚林吉特、英镑、瑞郎等货币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在不同学者的最优货币篮子中。本文沿用了Frankel和Wei(1995)模型,分别以瑞郎和特别提款权(SDR)为基准货币,对2005年7月汇率改革前后人民币与周小川公布的11种货币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与篮子货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05年7月之前,美元汇率变动几乎能够100%地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人民币与美元回归方程的判别系数接近于1;2005年7月之后,美元对人民币的影响尽管依然超过90%,但其他货币对人民币的影响也变得显著,其中韩元对人民币的影响仅次于美元,而欧元、英镑、日元和澳元对人民币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回归方程的判别系数也有所下降,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已经不仅仅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了更多的货币汇率变化。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中对人民币影响显著的六种货币,本文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设计了由六种货币组成的人民币货币篮子,分别考虑了三种不同权重结构:由双边贸易比重和双边贸易的汇率弹性决定的货币篮子,由双边贸易比重和贸易中使用的计价货币结构决定的货币篮子,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与来源国结构决定的货币篮子。其中在计算双边贸易比重时,采取了Ogawa和Shimizu(2003)的三种不同计算方法,并对最后得到的十种货币篮子进行比较,发现由双边贸易比重和贸易中计价货币结构决定的货币篮子价值波动最小,仅为实际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一半,而其他方式构成的货币篮子价值波动均大于实际人民币汇率波动。从稳定人民币汇率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目标来说,以中国对外双边贸易中计价货币结构为依据设计的货币篮子是人民币最优货币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