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就一直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的数量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正式成为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老年群体所具有的风险承受能力低,养老保障需求高等特殊性,都使得他们的投资偏好以及对家庭资产的配置更倾向于低风险产品。因此,老龄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我国家庭人口年龄的组成结构,也使得金融市场的发展收到了巨大影响,必须受到经济社会充分的重视。本文从金融行为的角度入手,在参考已有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南财经大学CHFS提供的数据,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的各项数据,作为本文研究内容的实证数据样本,分析迅速扩大的老龄群体所产生的金融行为。通过理论分析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变量并对其进行数理统计、赋值说明,建立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作为数理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1)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个体自身的金融素养能力不足,对经济金融信息的关注程度也不高,因此使得该家庭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不高,金融资产在家庭总资产的配置中占比较低。(2)60岁及以上老人个体的收入水平大部分处于较低水平,家庭总资产差距较大,总资产较低的家庭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也较低,更加愿意规避风险,而不是追求高的资金回报收益,从而在家庭资产的分配上,投入到金融资产的比例会比较低。(3)在我们研究的样本容量中,有一半的老年人都选择持有养老金,而不是投资金融产品,养老保险的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保障政策也逐渐完善,因此吸引了更多老年人选择购买养老保险作为自己的养老方式,这样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必定会降低。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分析我国现有的人口老龄化背景及趋势下,经济社会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有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针对老年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庞大的老龄客户群体能够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创造不少利益,但是各行业的发展还是很难满足老年人对金融和养老方面的特殊需求。创新商业银行的老年金融服务,开发保险公司更多样化的、针对不同老年人需求的产品,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帮助社会提高老龄人口的保障程度,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压力,是促进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