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方法,它包含了“压缩”和“感知”两个核心成分,压缩指的是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号的先验信息,在信息采集的同时实现信号压缩;感知则是通过少量的观测数据,结合高效率的稀疏信号复原算法,实现信号的无失真感知。在压缩感知当中,压缩重构算法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近似消息传递算法是一种复杂度低、重构性能好的压缩重构算法。超材料孔径成像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实孔径微波成像技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缩感知是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方法,它包含了“压缩”和“感知”两个核心成分,压缩指的是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号的先验信息,在信息采集的同时实现信号压缩;感知则是通过少量的观测数据,结合高效率的稀疏信号复原算法,实现信号的无失真感知。在压缩感知当中,压缩重构算法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近似消息传递算法是一种复杂度低、重构性能好的压缩重构算法。超材料孔径成像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实孔径微波成像技术,通过对超材料孔径谐振单元的设计和布局优化,使其在不同频率电磁波信号的激励下,产生随机变化的空间辐射场,对目标场景进行探测以此来获得场景的信息。在超材料孔径成像中,受限于各种因素,所能产生的测量模式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超材料孔径雷达成像技术需要从少量观测值中实现对原始信号的复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材料孔径雷达成像原理介绍、基于近似消息传递算法的超材料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近似消息传递算法的VLSI实现与优化。文章不对超材料孔径天线的具体设计仿真做过多的研究阐述,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超材料孔径雷达成像原理:首先研究了超材料孔径天线随机辐射场的产生机理、搭建出了超材料孔径雷达成像模型、分析其成像测量方程;然后介绍了压缩感知基本理论与主流压缩重构算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似消息传递(AMP)算法。(2)近似消息传递算法在超材料孔径雷达成像中的应用:介绍了AMP算法的复数域拓展形式复数近似消息传递(CAMP)算法的原理与推导过程、介绍了中值复数近似消息传递(MC-AMP)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雷达成像中的应用;介绍了向量近似消息传递(VAMP)算法的原理并将其与群稀疏信号重构理论相结合,推导出了复数向量近似消息传递(CVAMP)算法。通过搭建仿真环境对其进行性能分析验证,经过仿真验证得出结论,与MC-AMP算法相比,CVAMP算法迭代速度快、抗噪声能力强,适合用于超材料孔径雷达稀疏信号重构。(3)CVAMP算法在FPGA中的优化策略:对CVAMP算法进行计算复杂度分析,决定采用数据格式优化、并行展开优化、脉动阵列加速等优化加速方法对CVAMP算法进行加速,并设计出了并行流水、脉动阵列、预处理脉动阵列三种结构的复数矩阵乘法运算模块。通过FPGA仿真验证对三种复数矩阵乘法器进行性能评估,并行流水结构资源耗费最少,计算速度最慢;脉动阵列结构计算速度最快,资源利用最高;而相较于脉动阵列结构,预处理脉动阵列结构在节约25%DSP资源的前提下,计算速度却相差无几。由此得出结论,预处理脉动阵列复数矩阵乘法器是一种高效率、低开销的复数矩阵乘法器。(4)CVAMP算法在FPGA中快速实现方案设计:结合CVAMP算法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并行的快速实现架构,并介绍了其内部脉动阵列数据流控制、Cordic算法实现取模运算、软门限算法等重要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与仿真验证结果。最后对FPGA总体实现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与Matlab运算相比,CVAMP的FPGA快速实现架构的计算效率提升了大约30倍。
其他文献
电路综合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的策略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综合网表的质量。近十年来,随着工艺进入深亚微米级别,前后端网表差异过大成为了制约芯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的工程实践常常将综合阶段的互连延时做理想化或者归一化处理,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开始显现;而且,传统的逻辑综合往往不考虑单元的位置信息,使得一些需要物理信息的综合策略无法很好实现,导致WNS指标变差,时钟频率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增致99.7%。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环境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中流转的内容鱼龙混杂,其中的不良信息会对正常用户带来极大影响,严重侵害人身安全,败坏社会整体风气,甚至诱导他人走上违法犯
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是指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模块间组合的形式不同而需要的一些事先定义好的接口程序。API的出现解决了开发人员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代码冗余现象,对于一些重复性较高的功能,只需调用API即可实现。在实际应用中,API由于简化了开发人员将全新组件集成到已有结构中的方式,提升了开发效率。为了适配更多的平台并满足更多
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集成化、高速化需求的提升,设备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导致其电磁敏感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当强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进行辐照时,可能以“前门耦合”或“后门耦合”的方式进入设备,导致设备内部敏感器件比如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数字集成芯片和电源模块等受扰甚至毁伤。同时由于天线具有较强的频率选择性,使得与天线频谱相关联的强电磁脉冲具有更大的威胁能力。天线后端的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技术都需要对空间、物体进行精确计算,才能实现其高效安全的应用,同时也对导航定位的精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导航系统工作频段较低,导致相应的天线尺寸较大,因此实现天线小型化是当前研究的一大难点。除此之外,5G大背景下传统的天线形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学者们对可穿戴天线研究的目光。由于其特殊的应用场景,也对天线提出了
“事件相机”基于仿生的动态视觉传感器(Dynamic Vision Sensor,DVS)而诞生,其具有微秒级别的响应时间,只对视野里亮度发生变化的位置进行记录,每个亮度发生变化位置会输出一个“事件”,该事件包含该位置的地址信息u,亮度发生变化时的时间信息t以及亮度信息p,表示为(u,t,p),其中u代表位置坐标(x,y),多个位置产生的众多“事件”以异步方式输出,形成“事件流”。因此,DVS不像
北斗+5G即将在我国乃至全球大规模推广和使用,然而北斗在建设时未考虑5G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干扰。由于北斗L频段的三个信号与5G频段频率间隔较近,考虑到北斗信号的脆弱性而极易受到干扰,因此有必要研究临近北斗L频段的5G信号对其造成的影响如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北斗信号的体制和5G信号的频段及空口特性,梳理出可能干扰北斗系统的5G频段。对北斗信号和5G信号共存时的电磁场景进行建模分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