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学指导下的街区可持续性设计——以马尔默与南京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化进程一直不可避免地在大部分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生。经历过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三次城市建设思想的转化,发达国家已然开始淘汰郊区化与快速路的卫星城模式。而然,由于经济发展起点低下加上在学术上缺乏独立研究的环境,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准一直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技术领域已有长足进步,但在规划指导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城市微观层面的发展理论上缺乏足够的研究。而针对街区——这一城市最主要的构成单位上,定量分析与设计原亦比较匮乏。作为以其物质层面作为设计对象的艺术设计学,在此方面的理论缺失尤其如此。对一个经济转型时期,并高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种基于定量分析,以满足街区可持续性与其所代表的城市形态为目的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处在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城市街区进行举例,找到各种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满足城市形态延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宽马路和单位大院模式是街区可持续性的物质层面的主要障碍,而经济的不均衡与土地政策的滞后则是本质原因。然后,界定了街区这一城市构成单位的范围与概念。在其物质与物质两方面的组成进行分析,并针对前文中街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什么是“好的街区应该满足的目标”的问题。随后,通过对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城市发展两大理论派系(城市形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介绍与使用,通过比较与总结,得出各种理论的适应性。最为重要的是,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试给出“可持续发展街区”的可定量的,设计指导。再后是本文的重点,结合国内外不同发展阶段街区建设案例,加以实地调研,应用城市形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街区设计与改造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在城市形态学的框架下,对街区与街区环境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方法,用于指导街区的环境艺术设计。  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并对接下来十年内街区可持续设计趋势做出展望。
其他文献
期刊
人类灿烂的绘画艺术史当中出现了不少女性形象,可谓形象多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渐渐提高。在被主流的意识形态和市场这两种因素制约的前提下,女性形象的创作形态显现出多元
信息技术的革命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震撼。在互联网及数字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影响和冲击下,创作者的思维和创作空间被极大开拓。视觉艺术符号呈现多元化的创作形式,
期刊
用户研究作为探索用户需求、为创新设计和改良设计提供方向和支持的方法,已得到了国外企业的广泛应用。国内部分制造业企业、信息产业类企业已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导入了用户研究
中国朝鲜族是在明末清初开始至19世纪7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半岛,使朝鲜半岛人民被迫跨过鸭绿江来到中国边境地区寻求安定生活,之后逐渐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风雨兼程,已经发展成了世界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的体育运动。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全球性文化与艺术体系。在这个高竞技的
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擅长于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尤以泼墨泼彩方面艺术成就最高。目前国内外对他的山水研究较为多见,而对其花鸟画研究文献资料却不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