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居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因此非小细胞肺癌的病因研究有重要意义。目前,肺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在端粒及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DNA重复序列和多种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保护性结构。端粒异常将导致染色体不稳定,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与细胞衰老和肿瘤密切相关。端粒功能主要依靠端粒长度和端粒结构的保持,端粒酶是细胞维持端粒长度的最主要途径,许多证据显示端粒长度和结构的维持及端粒酶活性受到一组端粒结合蛋白的调控。由Chong等首次发现的第一个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elomeric repeat bindingfactor 1,TRF1)是端粒长度的负调控因子,通过干扰端粒酶与染色体末端的结合,间接的对端粒长度进行调控。已经有研究表明TRF1在很多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的关系,但是TRF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的很少。本研究目的是检测TRF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病理、临床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对象与方法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0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标本及对照组37例癌旁正常肺组织TRF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浙江省台州医院肺癌住院病人手术切除标本,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原发性非小细胞型支气管肺癌。其中男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41-74)岁,平均年龄为(55±7.8)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2例,腺癌13例,肺泡细胞癌3例,腺鳞癌1例,大细胞癌1例。按UICC1997年肺癌术后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tumor,nodes,metastasis-classification,pTNM)标准:Ⅰ期9例,Ⅱ期16例,Ⅲa期12例,Ⅲb期3例。40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23例。所有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均制成4μm厚连续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化。采用EnVision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己知的阳性肺癌组织切片同时同一条件下染色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TRF1阳性颗粒主要分别在肿瘤细胞的胞浆,以细胞浆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阳性颗粒。而阴性的表现为肿瘤细胞的胞浆和核均不着色。由两名病理医生分别计数其中的阳性细胞数和总细胞数,取其平均值,按阳性细胞所占总细胞的百分比来打分:0分为阴性,1分为阳性细胞≤10%,2分为11%-50%,3分为>50%,对于≥2分的认为免疫反应阳性。并分析TRF1表达的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并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TRF1表达情况:肺癌组织TRF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7.5%,而肺癌旁正常组织TRF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1%,两者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2.TRF1蛋白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鳞癌TRF1阳性率为59.1%,腺癌TRF1阳性率为53.8%;而在其他类型TRF1阳性率为60%,三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性别、年龄、是否长期吸烟、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TNM分期、分化程度等的对比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3.NSCLC组织TRF1的表达与总生存率的关系:TRF1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总生存率为60.9%,TRF1表达阴性的NSCLC患者总生存率为64.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TRF1在NSCL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TRF1的表达与NSCLC的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是否长期吸烟、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TNM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