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与血液滤过(HF)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及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3-)水平的影响,探讨血液透析与血液滤过两种治疗方式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从2013年6月至2013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符合条件的180名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中随机选取20人纳入本研究。采取前瞻性、交叉对比设计,将纳入本研究的20例维持性透析(MH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每组包括男5例,女5例。第一阶段其中10例接受血液透析(HD)治疗,另10例接受血液滤过(HF)治疗;第二阶段予间隔3天后交叉替换透析方案。观察比较这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刚过滤器后、治疗结束后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的活性及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3-)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均高于正常范围(与健康献血者比),刚过滤器后及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NAP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治疗过程中以刚过滤器后积分的下降率最为明显。血液滤过(HF)组治疗过程中NAP积分下降率均高于血液透析(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3-)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刚过滤器后及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Scr、BUN、UA、P3-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Scr、BUN、UA、P3-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均以刚过滤器后的下降率最为明显。血液透析(HD)组治疗过程中BUN、Scr、UA下降率均高于血液滤过(H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过程中血磷下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HD)组治疗时,NAP与BUN、UA的治疗前后下降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其刚过滤器后较治疗前的下降率的变化无相关关系(P>0.05);NAP与Scr、P3-在整个治疗过程的下降率的变化无相关关系(P>0.05)。血液滤过(HF)组治疗时,NAP与Scr、BUN、UA、P3-在整个治疗过程的下降率的变化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可通过血液透析(HD)和血液滤过(HF)治疗有效的清除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3-)等毒素,而且血液透析(HD)治疗对Scr、BUN小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比血液滤过(HF)治疗更佳。血液透析(HD)和血液滤过(HF)治疗均能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降低至正常,提示血液透析(HD)和血液滤过(HF)治疗均能改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的活性,且血液滤过(HF)比血液透析(HD)的作用更佳,血液滤过(HF)治疗在影响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优势。血肌酐、血尿素氮等小分子毒素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