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条槭(Acer ginnala)为槭树科槭树属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主要生长在辽宁省,吉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中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因为其不仅树形美观,而且叶片中具有某些重要的化学物质,因此具有一定的轻工业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等。为了揭示其遗传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茶条槭,本文用从表型和分子2个水平进行研究。1.表型变异及多样性16个叶表型性状指标在种群间均存在着明显差异,除叶片长∕叶片宽(BLW)性状外,其余15个叶片性状在种群内也都存在显著差异。16个叶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VC)为22.786,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5.110,说明茶条槭种群存在着较高的表型多样性。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7.09%,表明茶条槭种群间的变异为37.09%,种群内的变异为62.91%,茶条槭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2.70%,其中叶片长(BL)、叶片宽(BW)、叶面积(LA)等的贡献率相对较高。茶条槭各个叶表型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部分气象因子和不同性状间也存在着显著相关,如叶面积(LA)、叶厚(LT)、叶脉角(ɑ)与最热月的最高温、最湿季节的平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利用欧式距离可将26个茶条槭种群分成2大类。2.种群遗传变异及遗传谱系结构基于cpSSR分子标记研究茶条槭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茶条槭种群在物种水平上的观察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多样性指数(I)、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1.84、1.38、0.39、0.24、83.60%。表明茶条槭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相对较高。在种群水平上,平均观察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I)、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1.46、1.26、0.16、0.23、46.40%。AMOVA分析表明,种群内的变异占62.00%,种群间的变异是38.00%,这表明种群内的变异是茶条槭的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种群间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26个茶条槭种群分为2组,与主坐标分析PCOA和STRUCTURE分析相吻合。各遗传参数如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I)等和最热月的最高温、最湿季节的平均温等气象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cpSSR谱带特征,26个种群共定义出30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4和H6分布在3个以上种群共享,而单倍型H2、H1、H12、H18、H19、H20、H21、H24、H26、H29分别为种群特有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的变幅范围为0.0625-0.222,在所研究种群中,店头林场(DTLC)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0.222,泗交林场(SJLC)的单倍型多样度最低,为0.0625。NJ树中,30种单倍型可分为2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