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问题与土苏关系研究(1960-1980)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70年代是塞浦路斯问题尤为凸显的时期,也是自二战后停滞的土苏关系获得缓和与极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塞浦路斯问题以三次危机的爆发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一次危机即1964年塞浦路斯危机作为促使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的催化剂,为土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利益契合点,以此为契机,土耳其终于开始了自二战以来实行的单一亲美(亲西方)外交政策向多边外交政策的转变,而苏联也借此完成了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谋求土苏关系正常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两国关系围绕1967、1974年危机继续深化发展。本文围绕1964、1967以及1974年三次塞浦路斯危机而展开,通过对20世纪60、70年代塞浦路斯问题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不仅考察土耳其和苏联在三次塞浦路斯危机中态度、政策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三次危机如何引起土—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论述了塞浦路斯问题的历史由来。其次对20世纪50年代土、苏两国对塞浦路斯问题的利益关注点、态度及政策的演变进行分别论述。第二章论述了因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希腊族领导人马卡里奥斯针对共和国宪法提出的“十三点修正案”所引发的1963年12月塞岛土、希两族冲突,进而引发了 1964年塞岛危机。在论述1960—1963年间土耳其外交政策、土苏关系的发展、土苏对此次塞岛冲突的反应等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土、苏在此次危机中态度的变化以及这次危机如何引起土苏的互动关系。第三章在论述1964至1967年土苏关系的发展以及土耳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塞浦路斯政策转变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土耳其、苏联对1967年塞岛危机的反应以及所引起的两国关系互动。第四章主要论述土苏两国对1974年塞浦路斯政变的应对以及苏联对土耳其两次出兵塞岛的态度。在具体讨论1967至1974年间土苏关系的发展以及塞岛局势的变化,特别是马卡里奥斯与希腊军政府关系恶化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苏联对土耳其两次出兵塞浦路斯态度的变化,以及土苏两国在此次危机中和危机后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土苏围绕20世纪60、70年代塞浦路斯问题的互动关系,推进了两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是有限度的,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土苏双方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其他文献
朱利安·巴恩斯曾有多部作品入围布克奖决选,最终凭借2011年作品《终结的感觉》于同年摘得桂冠。该小说短小精悍,主人公托尼·韦伯斯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整个故事。小说第一部分通过托尼追溯自己的中学及大学往事,主要叙述“自我保护”意识下与艾德里安的友谊及与维罗妮卡的感情往事。第二部分以前女友母亲的一封遗信展开对记忆真相的探索,最终获得本真自我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的过程。《终结的感觉》体现了巴恩斯的价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日渐完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展现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的旺盛需求和国家的政策鼓励,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成熟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促使其形成了多样化、特色化、系统化的各种模式,“互联网+”生态农业便是模式之一。山区农村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多数以农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由
传统村落文化是限定于乡村社区范围内,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血缘为联结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样态。随着生产方式的革新与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发生变迁,有关其传承亦受到冲击。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契机与启示。传统村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重视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便是为中华文化守护根与源。位于山西东南部的上党
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变迁与历史事实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下,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关系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时期中亚民族国家划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费尔干纳盆地原住民族格局和关系走向,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使得原住民族和外来民族产生摩擦;苏联解体后,统治时期遗留的划界问题和经济结构失衡成为费尔干纳盆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21世纪初,遗留问题成功解决和全球化合作视野将会为费尔干纳盆地民族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机遇。探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当今社会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听说教学法需要改进来适应现今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体演文化教学法将文化和语言知识融合入外语教学中,并强调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化引发的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引起了全球治理话题的再度兴起。全球治理的议题实质上就是选取合适有效的全球公共物品,并为此承担相应的供给成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治理在各个领域的“失灵”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依赖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西方中心论”国际体系的不满和对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都在呼吁一个有足够实力、更值得信赖的国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不断深化,各类新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针对语言教学“学用分离”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能够从根本上优化语言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产出效果。经国内外研究者们多年的探索,现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具身认知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主张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参与到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转变了以往仅依赖于大脑与思维的离身认知方式。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心智、身体及其与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聚焦于身体感受、体验及其与环境的交互,其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由于长期受到“离身”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身体“缺位”现象,身体的认知功能被忽视。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作为理论支撑
范围副词是副词中较封闭的一个分支小类,内部各成员既有共性又特点突出,用法灵活复杂且易混淆,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所以近年来成为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为选词依据,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学习者范围副词的用例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分析。最后,通过对语料的解析探索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将所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
在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教材编写者会根据教材主要受众选择教材所使用的媒介语。在中国国内,汉语教材编写者大多会选择英语作为教材媒介语来译释汉语生词。这是考虑到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之广及使用人数之多。贴切、恰当的生词英文注释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生词。本篇论文以总结和研究以往对外汉语中级教材生词注释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和指导,并从生词注释准确度、教师词汇教学角度和学生习得及偏误分析角度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