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需要蛋白、水溶性大分子、或者亲水性小分子予以治疗或处理的皮肤症状,现有的给药方式难以奏效。即使水溶性小分子成份,如有着抗氧化、活血、并因此而有效地化解真皮层沉积的色素斑的丹酚酸B,也难通过口服和涂抹达到治疗部位。本课题在所在实验室发明的聚乙烯醇为主要成份的相转化水凝胶微针技术的基础上,对微针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并以丹酚酸B以模型药物提出聚乙烯醇为骨架的丹酚酸B速溶微针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概念,以期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报道的速溶微针的机械强度问题。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平台的优化根据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释药机理,我们以微针的物理性能、形态和溶胀性等为指标,不仅考察了各种制备微针的水凝胶聚合物材料,对其型号和用量做了具体摸索。也考察了在原有针体下,加入不同制孔剂对水凝胶微针形态、溶胀和体外释放的影响。同时,测试了不同比例PVADEXCMC下微针的物理性能,包括拉伸测试、硬度测试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结果表明,聚乙烯醇(PVA)、葡聚糖(Dextran)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微针的形态和溶胀贡献较大,碳酸氢钠、PEG制孔剂在一定程度上对微针的体外释放贡献较大。2、微针模具的进一步开发我们实验室微针制备主要是通过浇铸紫砂模具而成,而这种模具可以通过我们自己手工制作,操作简单,精确度高,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我们实验的进一步开发是在此基础之上,由于紫砂模具存在亲水性强,致使微针膜难以从模具上剥离,同时,模具不易清洗干净,致使后续制备出的样品表面呈有浅紫色。考虑到这些问题,微针模具的进一步开发需要提上进程。3、丹酚酸B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开发本项实验中,首先我们建立了丹酚酸B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1],并对丹酚酸B的稳定性和吸附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释放液的稳定性考察,丹酚酸B分别在水和p H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为12.50ug/m L两种释放液中,于37℃水浴中12h内稳定。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对药物产生吸附的物质(紫砂模具、空白水凝胶、透皮实验用聚四氟乙烯膜)的丹酚酸B吸附性考察,证实了实验中所用物质对丹酚酸B溶出量的影响。利用本实验中以优化的处方,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最优处方,应用于丹酚酸B微针制备中,达到了较好的体外累积释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