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异质性视角下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bow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怎么合理补偿参加工程的农户,这也是工程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现行标准的补偿方式慢慢显现出众多弊端,如补偿对象和目标挑选不合理、“一刀切”的补偿标准、补偿生态效应评价不合理等。这主要是由于在设定补偿机制时,没有考虑到空间的异质性。生态补偿具有地理学的属性,必然会受到地理区域不同的影响。在各种自然因素活动的影响下,造成了空间的外部经济,使补偿的生态服务项目具备了空间关联,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生变化,产生了空间异质性。然而,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造成了区域空间格局的差异,其差异性的空间格局基本上确定了不同地区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除此之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的生态补偿能力、补偿模式、环境保护意识的差异也是导致补偿机制差异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具有空间异质性属性的补偿机制,就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辨析退耕生态林补偿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陕西省的退耕还林情况,优化选择补偿区域及目标,确定补偿对象的先后次序,进而影响补偿可能出现的额外性。接着,对不同空间条件下的补偿对象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异质性、退耕参与成本异质性和生态脆弱异质性进行分析,确定空间差异化的补偿额度区间、调整系数及其核算标准。然后,对现行补偿政策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验证生态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并设计空间差异化的效应实现路径,以对农户进行技术和政策的扶持引导,避免出现农户复耕的风险,提高退耕项目的持久性。最后,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进一步开展的对策建议,并指出文章的不足及对未来进行展望。按照上面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结论汇总如下:(1)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考核最显著的反映,也是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论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来验证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异质性,从分析的结果可知,陕西省各区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三个集聚显著的空间:低EI指数-低空间滞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陕北北部地区,包括24个区县。低EI指数-高空间滞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韩城、宝鸡等城区及周至、城固、勉县、汉阴等县区,属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低的地区。高EI指数一高空间滞后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陕北和陕南的南部,共包括5个区县。综合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陕西省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研究陕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这种空间效应,就可能影响退耕生态补偿标准、补偿生态效应和补偿对象选择的正确性,进而影响退耕还林过程的公平与公正。(2)空间异质性视角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本质是处理比较有限的生态补偿资产的公平公正分派,是生态补偿机制正常运转的关键。在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补偿优先指数和生态敏感性进行核算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各区域的具体情况,生态补偿优先选择聚类分析的最后结果显示,重点补偿区域是榆林市和延安市,这两个城市是陕西省最主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较高,生态敏感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优先选择补偿区域是汉中市和安康市,这两个城市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一般性补偿区域包括铜川市和商洛市,这两个城市属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水平落伍的地区;潜在性补偿区域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属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生态工作压力小、生态系统服务外溢低的区域。(3)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在进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时,往往选择一个统一的补偿方式,搞所谓的“补偿一刀切”,却没有考虑空间差异带来的影响。而丢掉空间差异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必定造成农户权益的损害。论文在分析影响补偿标准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动态调整系数以构建体现空间异质性的补偿标准模型,进而核算出陕西省各地市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合理额度,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安康的补偿标准应该最高,咸阳的补偿标准最低。该补偿标准不仅能够反映退耕还林支付成本带来的回报,也能反映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方面的效益,是较为合理的一个补偿标准。通过Arc GIS软件结合陕西省各地市的实际,借助GWR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陕西省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退耕还林质量水平和生态区位,均对区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驱动特征,并同时具有显著的区片式空间分布特征,其相邻区域的差异较小,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4)空间异质性视角下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效应。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部门,其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决策都会受到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为分析其影响的路径,结合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分析补偿转移支付政策的生态效应,发现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对退耕还林的生态保护具有正向的推动效应,政策的可持续性十分显著,而且具备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支付越高,现行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际生态效果越显著。政府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关于资源分配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的增强,必然会提升补偿资金的分配效率。(5)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空间差异的保障措施。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必须调节在恰当的范围内。要加强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的评价,完善重点领域补偿管理制度,构建区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工具,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区的空间选择上有所侧重,以创新多元化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其他文献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是集药用、材用和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树种。由于青钱柳叶提取物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发展潜力很大,而发展青钱柳人工林是满足叶需求的最好选择。然而,青钱柳主要分布在氮有效性受限的亚热带地区,因此施用氮肥是提高青钱柳人工林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关键措施之一。本研究以水培试验设置4种氮素浓度及5种氮素形态,研究青钱
棉花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作物和战略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棉花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其中枯萎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抗性品种的选育是从根本上防治棉花枯萎病的有效措施,随着作物分子生物学和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高效的分子育种成为作物育种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棉花对枯萎病抗性调控的分子机制对棉花抗病品种选育以及棉花产业的稳定发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目前,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多手段综合治疗。因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及国内患者缺乏常规早期筛查,以至于在结肠癌患者确诊时,病情大多已发展到中晚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尽管近年来结肠癌的治疗取得了进展,但其预后仍不理想,而手术后的转移性复发是死亡的主要原
教学最初的形态是通过“身教”方式来进行的,长辈或者师傅通过在现实场景中的示范来让儿童同时跟着学和做,这是一种让身体充分参与的教育。但当我们今天再回顾这种身体与教学的联系时,会发现今天的学校教学中身体的声音在日渐式微,学校教学不断朝着这样的趋势发展,即教学过程中越来越不注重具体的、亲自动手的思考活动。学习逐渐变为一种单纯的心智活动过程,学习成为了一个静思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被动表征知识符号并对其进行
α-L-鼠李糖苷酶(EC 3.2.1.40)是一种糖苷水解酶,可以水解黄酮、皂苷、萜烯糖苷、甜菊醇类等天然糖苷的末端L-鼠李糖残基。近年来,由于α-L-鼠李糖苷酶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如提高果汁质量、为酒类增香、制备甜味剂等,和在医药行业中如制备抗生素、制备生物活性物质等的重要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国内外已有商业化的产品问世,但是价格昂贵。目前α-L-鼠李糖苷酶的表达水平较低,同时,由于糖
空间光学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资源普查以及军事侦察等领域,为了获得清晰的高质量遥感图像,对空间相机的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大空间光学相机的焦距与口径是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直接手段,但是对于大口径、长焦距、反射式光学系统来说,其结构具有比刚度高而绝对刚度低的特点,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易受到星上各类扰动源(太阳翼驱动机构、姿态控制飞轮等)产生的微振动的影响,其中姿态控制飞轮是可见光遥感卫星主要的
目的腧穴配伍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选穴不同直接导致针灸效应差异。如电针“足三里”可增强胃动力,电针“天枢”则引起胃舒张,其作用的不同可能是由于针灸刺激作用于大鼠腹部时激活了胃肠的交感神经而抑制胃肠运动,作用于四肢时则激活副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产生促进作用,而胃肠动力异常是胰岛素抵抗(IR)性肥胖的重要病理因素。然而与此矛盾的是,临床治疗IR性肥胖时经常将腹部和四肢部穴位联合应用。腧穴配伍只有发挥
学位
学位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近期,赫捷院士团队发布了覆盖3.8亿人口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该研究显示,2016年中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57200例,死亡病例数27200例。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21410例,死亡病例数13770例。死亡率在女性肿瘤患者中居于第五位。在全球范围内,卵巢癌患者五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