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改扩建设计初探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铁路成功实现第六次的大面积提速及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快速发展,许多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往往出于对造价、社会成本和自身历史价值等方面的考虑而选择对既有站房进行改扩建。而由于大型铁路客运站的改扩建刚刚起步,且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针对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的改扩建设计研究尚属较新课题。本文将以既有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分析,并借鉴近期新建的高速铁路客运站及其它交通建筑的成功设计经验,进而提出对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的改扩建设计策略。   本文是沿着理论铺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践验证这一脉络进行文章的写作:   首先通过对既有建筑适应性利用的理论进行叙述,提取出对本文改扩建设计策略的提出有用的设计方法;接下来就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内存在的问题,如站房规模确定存在的问题、功能空间布局不当造成的问题、流线组织不合理引发的问题、空间品质差等问题进行了提出与分析;然后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客运站与地铁站、航站楼等类似交通建筑的成功设计经验,如开敞的大空间、商业空间的模块化组织、人性化的细节等方面,以作为本文重点——既有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改扩建设计策略提出的参照;接着就是本文的核心,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列举改扩建实例并进行比较筛选,取其成功之处,进而得出简化空间、立体组织流线、提升空间品质等具体的改造与实施方法;此外,对于既有站房与新建站房在功能与造型方面的衔接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方法的提出;最后以参与的实际项目——沈阳站改扩建设计作为理论的实践。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住的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邻里间的交往是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造出真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愈发突出,城市人居环境的高密度发展成为建设常态;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
边缘空间是园林空间中人们广为利用,行为活动非常丰富的空间。然而对园林空间的探讨却大多重主体空间的功能分区和设计美学,而忽略了作为分隔和过渡的边缘空间的形态研究以及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产业结构重组,曾经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废旧工厂,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特别是一些以
随着我国3张3G牌照的发放,我国已然迎来了自己的3G移动通信时代。在移动通信时代的背景下,移动通信枢纽建筑必然会带来自己的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
面对当今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论文借助跨学科研究方法和途径,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展开研究,旨在建立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基础和研究框架,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
我国自1992年起步入老龄化社会20余年,如何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生活,成为各学界关心的问题。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承载,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已经得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城镇化战略,以城镇化为抓手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全国经济社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
近年来,国内外对BIM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2009年墨菲(Murphy)提出了HBIM(Historic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的概念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