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发力点,僵尸企业出清已成为中国政府在解决企业债务风险和改善资源配置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与银行不断输血为之续命有很大关联。鉴于银行业结构对银行信贷行为的深刻影响,本文在梳理银行业集中度与僵尸企业贷款之间的内生金融摩擦机制与政府干预和金融监管外生机制框架的基础上,经由对僵尸企业的识别与贷款数据匹配,刻画了僵尸企业的财务特征及僵尸企业贷款特征,识别并实证检验了银行业集中度对僵尸企业贷款倾向的影响,从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扼制僵尸企业贷款发放倾向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银行对僵尸企业贷款有负倾向,即银行对僵尸企业不存在贷款投放倾向,随着金融体制系列改革的推进,银行经营活动的市场化和自主性特征开始加强,在僵尸企业贷款规模的决策上遵循了市场化标准。第二,银行集中度提升会削弱银行的僵尸企业贷款投放负倾向,即银行集中会促进僵尸企业贷款投放。市场力量渠道和政府干预机制得到印证,银行集中激励了银行的冒险逐利动机而降低信贷标准,加之政府为了避免企业破产而要求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导致银行为僵尸企业持续输血。第三,从担保特征看,提供抵质押物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有利于企业增加贷款;从贷款类型看,在政府干预机制作用下,银行集中度提高利于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给僵尸企业,政府通过隐性担保给僵尸企业增信,使得达不到信用门槛的僵尸企业得以获得成本更低的信用贷款;从贷款期限看,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条件下,银行对市场的控制力大大加强,银行倾向于为企业提供持续的长期的关系型贷款,关系贷款渠道得到印证。第四,关系贷款渠道的行业贷款集中的关联风险路径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作用。受制于僵尸企业所在行业的贷款高集中度,银行考虑到僵尸企业的风险传染性而为所处行业贷款份额大的僵尸企业提供更多贷款。政府干预路径也得到部分印证。首先,政府为了充分就业、社会稳定,要求银行为僵尸企业提供信贷以防企业破产,因此政府干预会增强银行向僵尸企业贷款倾向。其次,国有僵尸企业因为有政府隐性担保,在获取贷款规模方面比非国有僵尸企业更有优势,并且银行集中度会加强这种优势,即国有僵尸企业在银行集中度越高的地区比非国有僵尸企业获得的贷款额越大。本文的可能创新点是:以往文献主要是关于僵尸企业形成及其挤出效应的研究。本文根据匹配的银行—公司贷款数据,估计了僵尸企业贷款倾向,首次通过实证研究银行集中度对僵尸企业贷款倾向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缺点包括:根据上市公司样本识别僵尸企业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2007年之前包含的上市公司银行贷款记录较少,银行财务数据缺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