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延迟反流轴型皮瓣的实验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在大鼠下背部制作反流轴型皮瓣,以左侧髂支为蒂,观察在其右侧主干端顺向供血的血管小切口微创手术结扎阻断后,对皮瓣转移产生延迟效应,探讨微创阻断血管对皮瓣转移延迟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对皮瓣成活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微创阻断血运在反流轴型皮瓣延迟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内容:以80只Wistar大鼠(雌雄不限,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为实验对象,体重250克左右。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即微创手术延迟组(A组),对照组即皮瓣即刻转移组(B组),每组皮瓣分别再分成延迟1周皮瓣组(A1、B1),延迟2周皮瓣组(A2、B2),延迟3周皮瓣组(A3、B3),延迟4周皮瓣组(A4、B4)。皮瓣选取自大鼠下背部,5cm×1cm大小,跨越中线区2.5cm,该皮瓣选取包含髂腰动脉髂支主干血管。第一步,用无水乙醚吸入麻醉动物。实验组沿皮瓣设计切口以左侧髂支为蒂,外科微创结扎阻断右侧主干端顺向供血的血管,分别于皮瓣血管微创结扎延迟1、2、3、4周后进行皮瓣转移。第二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点沿皮瓣设计切口切开上下和右侧端,皮瓣掀起至肉膜层,仔细操作,避免破坏肉膜层血管,彻底止血后原位缝合。术后2周通过观测各组皮瓣成活率、毛细血管密度、乳酸含量,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情况并初步探讨微创延迟对反流轴型皮瓣的作用和机理。   结果:   1.大体观察肉眼观察成活皮瓣表现为质地柔软、红润,针刺时出血;坏死的皮瓣质硬、黑色,针刺时不出血。皮瓣转移术后2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皮瓣坏死面积较小,组织水肿较轻,位于皮瓣远端。实验组在延迟4周组,可见皮瓣血管扩张明显,吻合支较多,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2.皮瓣成活率检测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皮瓣成活率增加。实验组延迟3周组、4周组皮瓣的成活率分别是86.13±1.13%、93.49±1.15%,而对照组的成活率基本相同,分别是63.79±2.13%、62.99±1.69。   3.血管密度检测皮瓣中线区组织HE染色及SMA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实验组皮瓣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血管密度增加,但延迟3周组与延迟4周组密度相近(P>0.05)。   4.乳酸含量检测实验组皮瓣在延迟1周组乳酸浓度最高,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乳酸浓度逐渐下降,但乳酸含量在延迟3周组和4周组并不逐渐下降而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值。对照组皮瓣乳酸含量基本不变。   结论:以大鼠背部跨区轴型皮瓣为实验模型,微创手术结扎阻断其一侧供血的血管,造成皮瓣内环境缺血缺氧的改变,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耐受,导致皮瓣血管管腔扩大,吻合血管数目增多,皮瓣成活率高,可以起到延迟转移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在皮质发育畸形(MCD)模型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探讨SDF-1α的表达在MCD异常局部神经回路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部X射线照射孕16天SD
背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现存糖尿病患者已将近9240万人,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需要患者掌握较多的治疗技能和知识,但是患者对饮食、运
银屑病是一种表皮增殖加速、细胞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伴炎症浸润的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过程十分复杂,病因仍不清楚。细胞间粘附作用依赖于表皮细胞之间不同的细胞连接,这些细胞连接的成分和功能有严密的调控机制,依赖于多种粘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P-cad(胎盘型钙粘蛋白)是介导同种亲和性的细胞与细胞间粘附的钙依赖性钙粘蛋白。P-cad表达下降或缺失,造成细胞间的相互粘附力下降,导致细胞容易连接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