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义反复是从哲学借过来的一个术语,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值始终为真的命题。其意味着单从形式而言该命题始终为真。同义反复表面上看是一种累赘表达方式,似乎不传达任何信息,然而在交际中却具有特殊的价值。同义反复话语给语用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光看形式这些命题总是为真,因而从表面看他们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当我们考察其用途时,显而易见,他们是具有确定的意义的。 同义反复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语言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基于会话含意理论的激进语用观、单纯的语义分析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语用现象的工作机制。本文依据关联理论,认为这种同义反复表达方式是具体语境中说话人为了获取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认知效果而选择的话语形式。 从关联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同义反复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做出适当评估的结果,所表达的话语意义应能在对方的认知环境中产生某种语境效果。而且,作为说话人有意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符合他表达的某种需要。因此,听话人在理解同义反复时应认为该话语传达了最佳关联,即理解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话语的语境效果要匹配。 在大量语言证据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本文作者认为,同义反复不仅是一种语言事实,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种交际需要。本文将重点就这种语言现象展开讨论,力求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其本质和积极功能。本文首先评述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及辩论,然后运用关联理论,从语用认知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机制做出解释。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同义反复的定义,同时说明了研究同义反复的意义。作者首先介绍了同义反复的起源,然后引用了不同辞典给出的定义,最后说明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意义。 第一章主要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同义反复的研究。传统修辞学把同义反复话语看成是一种辞格,它可以产生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