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塑造国民”,赋予国民意识。而自清末以来,“塑造国民”理念在教育思潮中也开始萌发,进而进入制度、课程领域。在“塑造国民”理念的浸润下,清末民初教育领域的国民意识也渐渐产生。与西方近代教育不同的是,清末民初国民意识主要分为两大问题——为“化臣民为国民”,其次才是赋予国民什么样的近代意识。本文在理清清末民初国民意识的意涵之后,便以中学教育制度为切入,来看看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而萌发的国民意识,在中学教育制度中有何反映。透过梳理发现,自1903年-1928年期间,中学教育制度领域内的国民意识恰好呈现出了臣民、国民的混合—国民—平民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对于国民意识的不断深化。第三章中,本文选取中学历史学科,通过清末民初历史课程标准的分析,既再次印证了上述发展过程,同时也看出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亦突出了国家观念、自由、平等意识等,而这与中学教育制度中所突出的国民意识有所区别。第四章中,本文透过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分析,进一步看出中学历史学科在培育国民意识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透过具体的教科书分析,可知自1903-1928年,每一时期所突出的国民意识皆不同,出现了从对于国家的救国之情、极力宣扬民权意识到1912年强调国家认同感,再到1923年突出世界主义的不同侧重点。而历史学科在塑造国民意识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清末民初,国民意识在教育领域产生,很快便进入中学教育制度,而在具体课程中亦得以反映。透过清末民初中学教育制度、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国民意识分析,我们得以看见国民观念一步步建立的过程和每一时期所突出的国民意识。而经由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科书,也窥见历史学科在培育国民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