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0%。研究表明,约95%的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和少量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carcinoma,MTC)。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PTC占所有TC的70%-8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PTC发病率以每年近4%的速度增长,其中绝大多数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PTC生长缓慢,预后较好,但早期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0%-90%。淋巴结转移是导致患者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这无疑增加了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是甲状腺外科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2019年第1版NCCN指南中指出,PTC患者颈部淋巴结临床可见或活检证实为转移淋巴结的,需实施治疗性清扫,但不主张对临床淋巴结评估阴性(cN0)的PTC患者进行预防性清扫。目前cN0的评估方法主要依靠术前高分辨率的彩超,但其并不能准确评估cN0,有研究表明,如果将彩超作为评估cN0的手段,则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1.9%和2.9%。cN0期PTC患者的预防性颈清扫按根据其清扫范围可分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目前国内指南及共识大多认可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预防性清扫,但是对于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并没有给出详细建议。近年来许多研究团队进行了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探索,大多着重于侧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既往数据也表明侧颈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侧颈Ⅱ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清扫的指征研究还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cN0期PTC患者Ⅱ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寻找清扫Ⅱ区淋巴结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已行患侧Ⅱ-Ⅵ或患侧Ⅱ、Ⅲ、Ⅳ、Ⅵ区淋巴结清扫的cN0期PTC患者。用X2检验对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与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明确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用χ2检验对侧颈Ⅲ、Ⅲ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Ⅱ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0例cN0期PTC患者共清扫淋巴结数3546枚,转移淋巴结数768枚,所占比为21.66%,中央区淋巴结为48.08%(301/626),Ⅲ区淋巴结为26.11%(242/927),Ⅲ 区淋巴结为 18.01%(116/644),Ⅱ 区淋巴结为 12.33%(92/746),Ⅴ区淋巴结只有2.82%(17/603)。肿瘤位于上极(x2=4.702,P=0.03)、外侵(x2=22.161,P<0.001)、Ⅲ 区淋巴结转移(x2=28.128,P<0.001)、Ⅲ 区和Ⅳ区淋巴结同时转移(x2=35.620,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当Ⅲ区淋巴结转移 2 枚(χ2=4.675,P=0.031)、Ⅲ 区淋巴结转移 4 枚(χ2=4.388,P=0.036)、Ⅲ区和Ⅳ淋巴结同时转移3枚(χ2=4.177,P=0.041)时对Ⅱ区淋巴结的转移有统计学意义。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外侵的患者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4.281(95%CI 1.129-16.227,P=0.032),Ⅲ区Ⅳ区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8.322(95%CI 1.782-38.873,P=0.007),Ⅲ区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6.804(95%CI 1.358-34.084,P=0.02),肿瘤位于上极的患者发生Ⅱ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8.557(95%CI 1.904-38.458,P=0.005)。结论:cN0期PTC患者在原发灶外侵、位于上极、同侧Ⅲ区淋巴结转移2枚及以上、同侧Ⅳ区淋巴结转移4枚及以上、同侧Ⅲ区和Ⅳ区淋巴结同时转移3枚及以上时,应积极扩大清扫患侧Ⅱ区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