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发展的存量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大量的工业区面临产业功能调整、空间品质提升、工业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挑战,并肩负着继续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创新发展的重担。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有产业功能基本消失的老工业区,对于仍具有一定工业活力的既有城市工业区的功能调整和空间提升研究较少涉及,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此类工业区应对功能调整的空间提升方法。本文借鉴了生态学的演替概念,用演替概念来理解某一空间环境中功能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功能演替的视角理解工业区产业功能的发展变化现象和机制。通过对功能演替相关理论和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演替案例的系统研究,归纳了工业区产业功能演替过程的规律特征,分别是累积性建构特征、穿插性建构特征和周期性建构特征,为园区的功能调整提供了依据。基于功能演替的规律特征研究,笔者提出应对空间调整的空间提升方法。核心思路是通过有效的空间原型提取,应对多变环境下的产业演替,实现有效和有序的空间组织。通过相关研究和案例的归纳分析,笔者提出三种常见的既有城市工业区提升的空间原型,包括点群式、轴带式、圈层式。并提出应用原型进行空间提升的路径,包括进行产业功能基本结构的梳理,从功能结构推导空间原型,以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来承载功能的不断演替;并依据空间原型在具体场地中落实空间结构布局,进行空间形态设计,引入活力因素提升空间体验,利用空间兼容改造增强对各种可能性的包容。笔者将功能调整和空间提升的方法应用于常州智能传感小镇的项目实践中。包括具体分析传感产业的发展条件,确定功能调整方向和定位;基于传感产业功能基本结构的梳理,生成传感产业空间结构原型,与现状空间格局进行结合生成场地的空间结构,落实到具体的功能布局和用地布局;再进行具体空间形态的设计,通过引入传感体验空间来提升园区活力,通过旧厂房兼容性改造和设置公有物业等措施增强空间的包容性,以满足传感产业未来的演替变化。最后对提升效益进行评价,建立园区动态集成评价系统,形成从功能调整到空间提升再到评价的相对完整的提升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