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的精华,而且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成为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要求我们必须把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充分利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其科学合理的划定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实际基本农田划定人为干预比较大,因此,如何选取科学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指标、如何得到更符合研究区永久性基本农田布局、而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又如何加以保护,避免划定成果流于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全面的理解。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极差标准化法、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法等各种方法,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参照,选取13个基本农田评价因子,建立基本农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指标分级赋值并确定权重,将每个指标值标准化后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值,利用理想点排序法对综合指标值排序,然后以市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指标为红线,确定研究区永久性基本农田布局。将自然质量高、区位条件好,又符合政策要求的耕地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后,需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体系,真正落实划定成果。为此,采取抽样调查对研究区183个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愿进行分析,理解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构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指标的确定以研究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工业园区建设为控制,确立了基本农田指标体系,包括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耕地坡度、海拔、耕地连片度、到主要交通道路的距离、到城镇距离、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是否属于基本农田指标下达乡镇、是否属于城镇工矿规划区13个部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将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通过建立决策矩阵,采用综合系数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以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约束,得到永久性基本农田最终划定成果。研究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面积为8500.41公顷,完成了上级下达指标8395公顷的任务量。(2)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分析:基于GIS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是8500.41公顷,而研究区实际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面积是8480.82公顷,通过二者成果对比分析,不管是划定数量、质量还是布局,基于GIS确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都要优于实际划定的基本农田。(3)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后期管护研究:通过对研究区抽样调查分析,了解了最直接的利益主体农民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认知,为建立适合研究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政策宣传、先进技术、经济补偿激励、社会监督、法律法规等八大方面,全面阐述了北碚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保护经济,为研究区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本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