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铃木(Platanus spp.)是著名的行道树和庭荫树,在城市的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悬铃木在美化城乡环境的同时,其球果破碎产生的果毛、冬芽产生的绒毛以及雄花产生的花粉,到处飞散,导致人们呼吸系统障碍、皮肤疹痒、迷眼、过敏等危害,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解决悬铃木果毛等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悬铃木2-3年生枝条水培出的幼芽为外植体,建立了悬铃木的离体快繁及叶片再生体系,并对影响叶片再生的激素种类和水平、叶片的玻璃化和组培初期的褐化现象等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优化转化条件,建立了悬铃木的遗传转化系统;进行正反义PtAP3基因的遗传转化,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探索解决减灭悬铃木球果的有效途径。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采用70%的乙醇对悬铃木幼芽进行表面灭菌30s,0.1%的HgCl2浸泡6 min,是悬铃木幼芽适宜的灭菌方法。在诱导幼芽萌发时,选用MS附加6-BA 0.3mg/L、IBA0.1mg/L,萌发时间比较快。将萌发出的芽转接到悬铃木的扩繁培养基MS附加6-BA0.5 mg/L、IBA 0.1mg/L时,增殖系数最高。以悬铃木的离体叶片为材料,通过对激素的种类和浓度选择,确定了悬铃木的叶片分化培养基为MS附加6-BA 2.5mg/L、NAA O.1mg/L,叶片的分化率高达98%;待小芽长至2 cm时,转入1/2 MS附加IBA0.1mg/L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到100%。针对悬铃木的褐化情况,采用10g/LVc提前浸泡灭过菌的外植体,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在培养基中添加2g/L AC,1.5g/L PVP,0.5 mg/L 6-B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悬铃木的褐化现象。针对悬铃木的玻璃化情况,本实验通过选择相对低浓度的6-BA、2500-3000 Lux的光照强度、0.6-0.65%的琼脂浓度有效的降低了悬铃木玻璃化现象。通过对影响悬铃木遗传转化因素的探讨,建立了悬铃木的遗传转化体系。将培养3 d的悬铃木叶片,用农杆菌菌液(OD600=0.6)侵染10min,共培养3 d后,在Kan 20mg/L,Cef400 mg/L的适宜选择压下,进行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通过抗生素的筛选,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证明目的基因片段已整合到悬铃木的基因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