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苗族庞杂的民间音乐形态问题,旨在接通其历史与现代,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间音乐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本民族文化多是口头传承。对于湖南苗族音乐历史的研究,只能借鉴汉人在湘西苗疆的闻见录,而其中以地方志记载史料最多。清代自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来,大量汉族官员进驻苗疆,湘西地区的地方志大多由这些汉族官员记写,关于湘西苗疆的史料记载较前朝有了极大进步。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湖南地方志为史料依托,着重分析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的传承与演变历程,以期接通湘西苗族民间音乐的“古”与“今”。 本文共分三章,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苗族“椎牛祭”音乐演变状况进行了分期研究。第一章是对湖南苗族种族源流、湖南苗族音乐文化属性,以及明清以来湖南苗族地区管理政策的逐一介绍,主要对湖南苗族民间音乐的大文化背景进行介绍。第二章以史料为基础,着重分析苗族“椎牛祭”从明成化年间至民国时期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明成化至清康熙时期(1465年-1722年)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滥觞期、雍乾时期(1722年-1795年)苗族“椎牛祭”音乐的完善期、嘉庆至民国时期(1795年-1949年)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演变期。通过对苗族“椎牛祭”音乐进行分类分析,对音乐活动中歌、舞、器表演形态及其承载者巫师、演员职能的解析,勾勒出苗族“椎牛祭”音乐的演变历程,并归纳其演变规律。第三章是对“椎牛祭”音乐演变这一命题历史意义的评价,总结本文研究理念。 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调查报告、见闻录等为史料依托,着重分析湖南苗族“椎牛祭”音乐在社会结构大变革时期的生存状况,认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的若干湘西苗族民间音乐事项,来源于苗族“椎牛祭”音乐这一文化母体。期望本文对于“接通”湘西苗族民间音乐“历史”与“现代”的认识上,起到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