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以来,辽宁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在全部省份中频频垫底,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难题。作为国民经济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在辽宁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很高的比重,是带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自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辽宁省制造业的总量及规模虽然有很大的发展,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其它制造业发达的省份相比市场化程度偏低,体现在制造业中的国有成分所占比重过大;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失衡,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优势地位正逐渐丧失;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等。制造业发展的质量直接关乎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为更好的促进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及转型,以摆脱经济增速垫底的困境,本文针对辽宁省制造业自2003年来近十年的发展质量作了详细深入的考察。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是研究经济增长来源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发展质量评价依据,基于辽宁省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12年间辽宁省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且从时间和行业两个维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从时间来看,辽宁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增长并不稳定,呈现起伏波动的状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拉动,技术效率受规模效率制约改善幅度不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微弱;以区位熵作为依据将辽宁省制造业行业划分为集聚强化行业、集聚形成行业、集聚衰退行业和集聚劣势行业四类,发现集聚形成行业的TFP增长表现最为突出,而集聚衰退行业的TFP增长表现相对较差,全部行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均为正,技术效率变动则因行业而已,但受规模效率不利变动的行业仍占据多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续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以及行文思路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支撑部分,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简单回顾,为本文后续章节的进行作好铺垫;第三部分是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从规模、利税、就业和集群等方面对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描述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介绍了 Malmquist指数的概念,其次在合理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辽宁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从时间和行业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选取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源素质两个影响因素自变量,构建单因素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自变量对辽宁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作用方向,为本文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六部分是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创新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