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据着考生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年高考作文试卷(全国卷)命题、写作要求、评分参考的深入分析,探索以往试卷的命题规律、共性特征及演变趋势,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落实到日常作文教学中,提升中学作文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基础教育的发展。全文除引言外,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分析了近十年高考作文全国卷命题方式的变化。指出了命题方式由标题、话题作文“百花齐放”到新材料作文“一枝独秀”的变化趋势,认为命题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往年的命题批判有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六大优势特征,即材料内容的具体性、材料内容的丰富性、材料角度的层次性、标题自拟的灵活性、文体选择的自主性、较为有效的防套性,同时提出了个别命题仍未脱离议论文体、命题缺乏严谨性、立意过于宽泛这三点缺陷。第二章分析了近十年高考作文全国卷的写作要求变化。指出了写作要求在命题措辞中的具体变化情况,详细解读了2015—2017年新近出现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模式,并指出该写作模式的出现基于新材料作文的弊端。本章认为任务驱动写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防止套作和宿构、给予考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上,但也具有任务指令限制过多、写作难度增大等弊端。第三章分析了近十年高考作文全国卷的评分参考及其变化。指出分项分等给分模式的出现是为了给作文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评判依据,更好地衔接命题、阅卷的各个环节。本章认为分项分等给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考查重点内容、全面合理评分,规避套作、宿构和抄袭这三点上。本章还探讨了命题中针对套作、宿构、抄袭作文提出的一系列防范措施,认为其本质上是对评分参考中“防套”和“防抄”要求的一种补充。总而言之,本论文是对近十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卷的整理和深入再发掘。重点在于探索命题、写作要求、评分参考等方面的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切实丰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促进我国语文基础教育的落实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