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困扰人类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多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革新,经皮脊柱内镜腰推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以其局部麻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预后好等优点逐步在在临床开展,但术后仍存在有关康复的诸多争议,完整合理的康复理念、方法、进程等问题亟需解决。本课题拟从有限元生物力学角度,对正常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微创术后患者三者的腰椎进行建模分析,根据生物力学空间模拟,比较不同的腰椎生物力学变化,从而反映腰椎微创手术对患者的生物力学影响,得到术后患者腰部力量减弱的依据。结合此依据,我们设计了一套符合国人特点,且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及随访观察,从而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疗效,指导进一步治疗与康复。方法:1.建立志愿者腰椎三维模型,并对相应骨骼赋值。2.将前述模型进行曲面构建,建立松质骨模型。3.根据临床测量数据,在正常椎间盘的基础上制作出腰椎间盘突出模型。4.固定骶骨关节面,对相应椎体上终板施加轴向压力,模拟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运动时相邻椎体终板、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5.根据腰椎微创手术原理,对已建立的腰椎间盘突出模型进行模拟手术切割,建立腰椎微创术后模型。6.对术后模型施加力学负荷,模拟应力分布情况。7.根据有限元分析应力分布改变,设计术后康复训练方案。8.选取2016年7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行PELD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于术前、术后3、7、10d和术后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共9次通过门诊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AS)表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调查和Timed UP and Go(TUG)评估表调查。9.密切随访,整理数据。结果:VAS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腰背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分别为[(5.87±1.21)分 vs(1.28±0.51)分]和[(5.73±0.78)分 vs(1.83±0.84)分],试验组和对照组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分别为[(8.13± 1.27)分 vs(1.36±0.71)分]和[(7.96±0.63)分 vs(1.75±0.59)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种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ODI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分别为[(53.21 ±12.28)分vs(13.28±4.32)分]和[(55.17±13.60)分 vs(17.76±4.67)分],试验组和对照组ODI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术后10d开始至术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G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TUG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分别为[(15.46±3.64)分 vs(7.25±2.30)分]和[(16.13±3.89)分 vs(9.29±2.96)分],试验组和对照组TUG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术后3d开始至术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