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解析的醛酮还原酶AKR5C3的底物选择性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源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的一种新型醛酮还原酶Gox0644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对2,3-二酮、α-酮醛、α-酮酯、2,5-二酮-D-葡萄糖酸及脂肪醛和芳香醛表现较高的还原活性,特别是选择性还原α-酮羰基化合物所生成的手性的S-羟基酮是多种药物合成的关键前体,而还原2,5-二酮-D-葡萄糖酸所生成的2-酮-L-古龙酸则是维生素C合成的中间体。根据醛酮还原酶家族的系统分类学法则,Gox0644命名为AKR5C3。   为了深入了解AKR5C3的底物识别和催化机理,从而实现酶的理性改造以促进其在手性合成工业中的应用,本论文首次报道了AKR5C3的晶体结构,并对其活性中心等结构域及其底物的选择性展开研究。   本论文得到了AKR5C3、二元复合物AKR5C3-NADPH及三元复合物AKR5C3-NADPH-Substrate的晶体结构,对比醛酮还原酶家族中已鉴定的蛋白质晶体结构,AKR5C3具有醛酮还原酶典型的(α/β)8桶状结构,但不存在醛酮还原酶家族典型的Loop结构,Loop结构一般与底物的识别和结合密切相关。结合点突变和活性检测实验,确定了保守的四联体Asp53、Tyr58、Lys79和His112组成酶的催化中心,负责底物的催化。Asp53和Lys234与辅酶NADPH的结合密切相关。Trp191和Arg192为酶与底物结合部位的关键氨基酸。   本论文通过点突变的设计、蛋白质晶体结构和酶学动力学参数的分析,重点探讨了53位Asp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制,D53A突变形式促进了酶与辅酶的结合,导致结合的NADPH的位置偏移,从而对底物结合口袋产生影响;而且对辅酶亲和力的显著增强也促进了催化反应的效率。本研究还发现,位于底物结合部位的192位的Arg,与底物的识别相关,将其突变为Gly,可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特别是对疏水性强的醛类物质的识别。在研究关键氨基酸位点与酶功能的关系的同时,本论文所发现的这两种正向突变形式(D53A和R192G)对酶的活性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雷达显控平台作为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多的采用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来设计。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
带有光学成像系统的光电传感器普遍应用于光学制导导弹、攻击型或侦察型无人机、狙击瞄准镜等武器系统,已经构成现代尖端武器的核心部件。研究表明,光学系统所独有的“猫眼”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经、饲三元作物,其需求量日趋剧增,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玉米新型品种仍是当前和未来玉米改良工作的重点,更是解决我国粮经饲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必需的最大矿质营养元素,氮素的吸收与同化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因此,结合传统育种策略与转基因分子育种技术,提高无机氮同化有机氮如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等效率,增强植物吸收和利用氮营养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ARM9嵌入式系统和实时Linux内核的实时无线网络终端的实现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完成数据的采集与监控功能。该无线网络终端可利用GPRS网络进行数据实时采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