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损害人类视力的疾病之一,特别是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所致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增加,而且治疗颇为棘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虽然激光、手术等疗法已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阻止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但存在着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本课题将探讨中医药联合Avastin对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期寻求一种疗效较好且治疗费用低廉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中医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疗法对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经直接眼底镜、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或(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后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81人,按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将纳入的患者分为2组(第一组为中医药治疗组、第二组为中医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均观察3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时患者的视力、眼压、OCT值及眼底情况(彩照及部分FFA),观察结束后,将搜集到的资料用spss17.0进行组间及层间比较分析。结果:中医药疗法治疗组中患者视力(第12周时)、眼压(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第12周时)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联合Avastin疗法治疗组中患者视力(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眼压(第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的改善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观察过程中两种治疗方法对视力的改善程度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眼压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善程度相比较在不同观察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治疗方法对DR患者的眼压(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第8周及第12周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MD患者的视力(第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第4周及第12周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过程中对AMD患者的眼压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DR及AMD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善程度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并且视力及眼压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的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联合Avastin治疗方法对DR患者的视力(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眼压(第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第4及第12周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MD患者的视力(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过程中对AMD患者的眼压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观察过程中DR及AMD患者的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程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表明:中医药联合Avastin疗法对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方法对AMD患者眼部情况的改善程度较对DR患者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好;中医药联合Avastin治疗方法对AMD患者眼部情况的改善程度较对DR患者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好;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无视网膜脱离、严重的眼压增高、白内障、眼内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