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净化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氧化剂会使管网中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基质发生变化,改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生物稳定性较低水进入配水管网将导致细菌的再生长,形成生物膜,引起饮用水二次污染。本论文通过三部分试验进行了有关氧化剂对配水系统中细菌再生长及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管网系统中余氯、管材对生物膜形成的有一定的影响。在不投加消毒剂的情况下,铜挂片上生物膜中微生物量明显低于不锈钢挂片的。氯胺对管壁生物膜上和水中的HPC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有抑制细菌再生长的作用。氯胺可将不锈钢挂片上附着的最大生物量降低近1倍,将铜质挂片附着的生物膜中最大生物量降低到10 cfu/cm2。铜质挂片生物膜HPC低于不锈钢的,与其自身的杀菌能力有关,HPC的灭活是消毒剂和材质的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是,0.5-0.75mg/L的余氯量不能有效的控制模拟管网系统中细菌的再生长。
水样AOC浓度的消减是氯氧化过程的主导反应,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由于本试验原水中的大分子量有机物较低分子量有机物更难被氧化分解。氯、氯胺、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作用时,有机物被氧化后,水样的AOC组成中AOC-NOX占优势,而紫外线对AOC-NOX影响较小。
试验所用各氧化剂对水样MAP浓度的影响远小于其对AOC浓度的影响。氯、氯胺、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四种氧化剂对水样MAP浓度的影响程度均大于紫外线的。过氧化氢对水样MAP浓度的增加值均为负向,因此在控制出水MAP浓度上,采用过氧化氢较为适合。
各种氧化方法对AOC和MAP的影响并不是随着氧化剂的投加量增加而变大,即氧化剂投加量与其对水样生物稳定性的影响不是成正相关性。